第十九章《博弈智勝》(6)

第十九章《博弈智勝》(6)

強弱博弈:從弱者轉化為強者的策略

在一方強勢的情況下,沒有博弈,只有服從。強勢一方是規則的制定者,在強者面前,不要正面交鋒,要學會順勢而下,韜光養晦,還要善於「搭」強者的「便車」,等待機會,以弱勝強。

強者往往是規則的制定者

在狼面前狐狸是弱小的,狼是規則的制定者,它想打狐狸,可以找任何理由。

規則永遠是強者的專利,在博弈中哪一方處於強勢地位,制定的博弈規則必然對其有利。例如,法律是一個國家的規則,體現了統治階級的意志。在最古老的法律——古羅馬法中,規定了奴隸是奴隸主的私人財產,不允許奴隸背叛,奴隸也是可以買賣的,這就體現了奴隸主階級的意志。在資本主義國家,其法律是保護資產階級意志的,資本主義方興未艾之時,對私有財產的保護便提到了至高的地位,當今的資本主義世界諸多國家的法律更是體現了大財團的意志。我們中國的法律體現的是人民的意志,因為我國是人民當家做主。又比如,股市永遠都是莊家的天下,因為莊家具備拉高股票的實力;散戶只能跟進賺點小錢,一旦跟錯或逢上莊家震倉,便可能賠掉。

規則雖然具有約束力,但它是建立在實力基礎上的,如果沒有實力作為依託,什麼樣的規則都沒有意義。

在生意圈內,誰擁有雄厚的資金,誰就有對市場的話語權。擁有雄厚資金者可以大規模地收購產品引致產品漲價,從而獲取巨額利潤。第一代互聯網熱潮中倒下的企業多是因為資金實力不濟,前期資金燒完,後續資金跟不上。Sohu、Sina崛起是因為有強大的資金背景,TOM網之所以會成功就是因為它不斷宣傳其背後的投資人是李嘉誠以彰顯其強大的資金實力。

實力決定地位,決定利益,如果你想讓遊戲規則按自己的意志制定,那就要不斷增強自己的實力。

避免以卵擊石

以卵擊石的成語相信大家都聽說過。與強者正面交鋒就像雞蛋碰石頭,結果只有慘敗。

順治帝駕崩后,年少的康熙登基,身為輔政大臣的鰲拜依仗自己的權勢培植親信,打擊異己,將朝廷大權操於他一人之手。他網羅親信,廣植黨羽,在朝中糾集了一股欺藐皇帝、操縱六部的勢力。輔國公班布爾善處處阿附鰲拜,結黨營私,在朝中利用權力擅改票簽,決定擬罪、免罪,由於他幫助鰲拜剪除異己有功,被擢為領侍衛內大臣,拜秘書院大學士。

鰲拜一門更是顯赫於世,他的弟弟穆里瑪為滿洲都統,康熙二年被授靖西將軍,因鎮壓李來亨農民軍有功,擢阿思哈尼哈番,威風一時。巴哈也是鰲拜的弟弟,順治帝時任議政大臣,領侍衛內大臣,其子納爾都娶順治的女兒為妻,被封和碩額附。鰲拜的兒子納穆福官居領侍衛內大臣,班列大學士之上。其後受襲二等公爵,加太子少師。鰲拜的侄子、姑母、親家都依仗他的職位得到高官厚祿,甚至躋身於議政王大臣會議。

康熙親政后,決定收回大權,並準備取消輔政大臣的輔政權力,使鰲拜受到了極大的限制,鰲拜與康熙帝之間早已存在的矛盾更趨於激化。但鰲拜在朝廷中勢力很大,康熙不敢妄動,一旦逼反鰲拜,很可能自己皇權不保,所以康熙深知不能與鰲拜正面交鋒,必須智取。

鰲拜將自己的心腹紛紛安插在內三院和朝廷各部,一時間「文武各部,盡出其門下」,朝廷中形成了以鰲拜為中心的龐大勢力。康熙對此深感不安,所以他冥思苦想剪除鰲拜的辦法,終於想出了一條計謀。

康熙八年五月十六日,鰲拜因事覲見,康熙藉此良機,利用自己訓練的一批少年衛士,將他捉住,送入大獄。接著命康親王傑書等進行審問,列出鰲拜主要罪行三十款,朝廷大臣議決應將鰲拜革職、立斬;其親子兄弟亦應斬;妻並孫為奴,家產籍沒;其族人有官職及在護軍者,均應革退,各鞭一百。康熙考慮到鰲拜是顧命輔臣,且有戰功又效力多年,最後定為革職籍沒;與其子納穆福俱予終身禁錮。後來鰲拜死在獄中,納穆福獲得釋放。鰲拜死黨穆里瑪、塞本特、納莫、班布爾善、阿思哈、噶褚哈、泰必圖、濟世等主要罪犯,一律處死刑。曾經猖獗一時的鰲拜集團就這樣被徹底剷除了。

所以,面對強者,要避開其鋒芒行事,這既可以保全自己,又可以給除掉對手創造機會,在與強者博弈中一定要注意「識時務者為俊傑」的策略,絕對不能幹螳臂當車的蠢事。如果沒有實力除掉對手,就還要繼續隱藏下去,修鍊內功,等待時機。

弱勢變強勢的謀划之道

在博弈中,處於弱勢的一方除了以靜制動韜光養晦外,還要積極謀划主動出擊、先發制人,以免錯過時機。

秦始皇稱帝后第五次巡視全國各地,隨行的有丞相李斯和中車府令趙高。據說秦始皇有20多個兒子,但只有十八子胡亥被允許同行,因為他特別受到秦始皇的寵愛。據《史記》記載,這次巡視東至會稽,渡江至琅琊,再取道西返。7月,車駕至平源津,秦始皇病重;至沙丘平台,病情嚴重。他自知不能治癒,於是命令趙高擬定詔書給長子扶蘇,要扶蘇把軍務託付給蒙恬,速回咸陽辦理喪事。詔書寫畢,還來不及封口交給使者,秦始皇就去世了。

趙高拿了秦始皇的玉璽和遺詔,心情十分沉重。當時知道遺詔內容的只有李斯、胡亥和他3個人,因為秦始皇死在出行的路上,立太子的事未定,丞相李斯恐天下發生動亂,就命令秘不發喪。每到一地,按例進膳,朝廷百官照樣還要報告政務,親信宦官就在車中假託皇帝命令批複百官的奏本。

趙高曾經是胡亥的老師,教給胡亥「書及獄律令法事」,兩人關係密切。趙高原是趙國國君的遠親,自幼受宮刑,長大後進宮當宦官。他曾經犯大罪,秦始皇命蒙毅去審理,秉公執法的蒙毅判趙高死罪。秦始皇因趙高辦事比較幹練,又精通刑獄法令,所以就赦免了他。這時的趙高擔心如果讓公子扶蘇即位,與扶蘇關係密切的蒙恬、蒙毅兄弟就會受到寵信,對他不利。這個時候,趙高就處於一個是生還是死的困境選擇之中。為此,趙高策劃了一場奪嗣的爭鬥,決定把胡亥推上皇位。

趙高扣下皇帝的信件,遊說胡亥道:「陛下離世,沒有遺詔封諸皇子為王而只賜信給長子扶蘇。扶蘇一到咸陽,就將即帝位。公子你卻無尺寸之地可以立足,你想過該怎麼辦嗎?」胡亥說:「賢明的君主了解大臣,賢明的父親了解兒子。我還有什麼好說的?」趙高面露一絲奸笑說:「現在皇位的歸屬取決於您、我和李斯3人,希望公子要抓住機會。『臣人與見臣於人,制人與見制於人』,怎可同日而語呢?」胡亥對趙高的奸計心存恐懼,但皇位對他的誘惑實在太大,也就不管那麼多了,最後只是有點擔心:「現今父皇的遺體還在路上沒有發喪,此事怎麼對丞相說呢?」

趙高知道,沒有丞相李斯的支持,他的陰謀是無法得逞的,遂去勸說李斯。李斯起初還以忠於君事自命,但趙高曉之以利:無論才能、功勞、謀略、聲望,以及和扶蘇的私人情誼,你李斯哪一點比蒙恬強?公子扶蘇即位,必定寵任蒙氏,以蒙恬為丞相。這樣,你的榮華富貴不僅沒有了,而且你的子孫也將會受到傷害。只有公子胡亥,仁慈可愛,輕錢財,重人才,在始皇的所有公子中沒有誰比得上他。出於對權勢的欲求,李斯終於被趙高說服,同意照趙高的意思去辦。

三人狼狽為奸,對外宣稱李斯接到始皇的詔書,立胡亥為太子。趙高在處於弱勢的情況下,先發制人,取得奪權鬥爭的勝利。

當一個人處於困境之下,而他相對而言又是弱者的時候,他便會想盡一切辦法,運用各種陰謀詭計,搶得自己的優勢地位,因為弱者非常明白強勢一方是規則的制定者,誰取得了強勢的地位誰就有制定規則的權力,誰處於弱勢地位誰就只能服從規則,最終胡亥成了秦二世,趙高也成了顯赫一時的權臣。

強弱博弈的借力用力

在強弱的對局中,要善於觀察形勢,抓住解決問題的關鍵環節。關鍵環節找到了,從容發力,可以收事半功倍之效,輕易地付出極少的成本而獲得極大的收益。

弱者與強者博弈,博弈規則由強者制定,博弈力量也是強者最大,弱者可以「搭」強者「便車」,也可以暫時隱其鋒芒,這是弱者對局強者的生存之道。但弱者忍辱負重,在強者的陰影下生存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自己變為強者,取代強者的位置。弱者與強者是矛盾的兩個方面,而強者決定著矛盾的主流走向,因為這對矛盾中,強者是性質和內容的規定者。但矛盾還有一個特性就是在一定條件下矛盾雙方會發生轉變,所以弱者在與強者對局中要學會如何以弱勝強,以弱勝強一般是借力用力的四兩撥千斤之術和反間之道。

在雙方的對局中,要善於觀察形勢,抓住解決問題的關鍵環節。關鍵環節找到了,從容發力,可以收事半功倍之效,輕易地付出極少的成本而獲得極大的收益。

西漢初期,匈奴仍不斷侵擾北方邊境。剛剛做了皇帝不久的劉邦決定一勞永逸地解決匈奴問題。公元前200年,匈奴單于冒頓率師南下,劉邦親率30萬大軍迎戰,不想在平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東北)中了匈奴兵的埋伏,被30萬匈奴騎兵包圍。當時,匈奴兵的陣勢十分壯觀,戰陣的東面是一色的青馬,西面是一色的白馬,北向是一色的黑馬,南面是一色的紅馬,氣勢逼人。劉邦在白登山被圍了7天,救兵被阻,突圍不成,又值嚴冬,糧草斷絕,許多士兵的手指都凍掉了,劉邦焦急萬分。雙方力量相差懸殊,硬拼是不可能成功的,而對手又是死敵,沒有商談的餘地,真是一個板上釘釘的死局。

正在這危難之際,劉邦手下的大臣陳平想到一個妙計,他派使者求見冒頓單于的妻子閼氏,給她送去一份厚禮,其中有一張潔白的狐狸皮,並對閼氏說,如果單于繼續圍困,漢朝將送最美的美女給單于,那時你將失寵。同時,陳平又令人製造了一些形似美女的木偶,裝上機關使其舞動。閼氏遠遠望去,見許多美女舞姿婆娑、楚楚動人,擔心漢朝真的送美女來,於是,她說服單于放開了一個缺口,劉邦趁機衝出重圍。這就是歷史上的「白登之圍」。

在白登山,劉邦已身陷困境,如果匈奴一舉進攻,也許漢朝的歷史將被改寫。此時雙方實力之懸殊可見一斑,但在這樣的情況下,陳平卻巧妙地想到了利用女人的嫉妒來突圍的妙策。劉邦突圍后,便又成為與匈奴對決的強勢一方。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個「美人計」同樣是針對人性的弱點。比起一般的美人計是為男人而設,目的在於勾引、盅惑男人,這個「美人計」針對的是女人,利用單于閼氏自保之心,借外力解圍。

優未必勝,劣未必汰

弱者並不是等死的,不管自己多弱,都會想方設法做最有利於自己的行為。

進化論有一個著名的理論就是優勝劣汰,指生物在生存競爭中適應力強的保存下來,適應力差的被淘汰。

但優勝劣汰不能簡單地理解為表面上的優劣就決定了一切,人是智慧的生物,有時候結果常會事與願違。

博弈其實就是互動的策略性問題,在每一次的利益對抗中,每個人都是在尋求制勝之策,不管對方是怎樣的策略,均採用對自己最佳的方法。弱者並不會「等死」,不管自己多弱,都會想方設法做最有利於自己的行為。

有一人很高興地對他的朋友說,他剛才一下子戰勝了3個世界冠軍。他的朋友非常了解他,感覺根本就不可能。

他反而不屑地說:「我和象棋冠軍比游泳,他被我落下一大截;我和游泳冠軍比騎馬,剛跑完一圈,他就從馬背上掉了下來;然後我和賽馬冠軍比下棋,他輸得很慘。」

朋友聽了,目瞪口呆……

當然這是一個笑話,真假我們沒有必要考究,事情的本身體現了一種智慧競爭的法則。故事裡的那個人之所以能戰勝3個冠軍,是因為他充分了解自己的長處,在激烈的競爭中善於發揮自己的優點,並做到了揚長避短,才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在人組成的世界里,沒有絕對的強與弱。在某一個方面具有絕對優勢的人,在其他方面也許不堪一擊。所以,優未必勝,劣未必汰,真正懂得揚長,才能避短。

弱者不一定完全弱,要找到自己生存的法則,上面的章節中我們說過田忌賽馬的故事,田忌本來是「弱者」,他卻贏了,為什麼?就是因為他知道運用自己的智慧,不與強者爭一時的長短,依據自己的實際,錯開對方的優勢,以長擊短,因此取勝。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揚長避短,劍走偏鋒。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明知道你在這方面比不過人家,可是還是要硬著頭皮去做,為什麼不換一種思路呢?

當你鬥不過別人的時候,採用一種旁觀者的角度來處事也是不錯的,當你與世無爭的時候說不定正成全了你的成功。

3個學子甲君、乙君、丙君,他們經常在一起爭論,因為甲君和乙君信奉競爭哲學,認為優勝劣汰的法則是真理,這個世界只有強者才可以生存。而身體虛弱,並且還不怎麼聰明的丙君則不這樣認為,他認為人類應該合作,而不應該相互競爭。甲君和乙君經常因此笑話丙君的觀念,時不時地還為難他,但丙君堅持自己的看法。

有一天這3個學子外出探險,在茫茫沙漠中迷了路。沙漠一望無際,而頭上烈日炎炎,淡水越來越少了。為了活命,信奉競爭哲學的甲君和乙君終於打了起來。

在這場為了爭奪淡水的爭鬥中,甲君當場被殺死了,乙君因為爭鬥而身負重傷,不久以後也死了。最後只剩下了丙君喝著剩餘的一點點淡水,終於走出了沙漠。

學會置身事外是一種智慧,也是博弈的一種高手明段,目標是在混亂的時候保護自己,其實大家應該也有這樣的感受,當一場衝突很嚴重的時候不是要去打倒對方而是保護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並且在這個時候找到有利於自己的位置。

所以,優勢與劣勢不是絕對的,只要運用好自己的智慧,劣勢不一定會被淘汰,也可以勝利,就像我們當年抗戰一樣。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在槍手的對決中,想要始終保持勝利,不僅是能力決定的,還需要智慧,當別人正打得火熱的時候,正好可以提高自己的實力。

中國古代有句俗語:「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高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就是說一個人如果比別人優秀太多,總是難免會成為大家議論或者是對付的對象。這也可以說是一種保護自己的方法,當槍手對決時,我們要做的不是擊倒誰,而是要先保護自己才是最重要的,然後找到自己有利的地位。

弱者在博弈中一般都是不被大家重視的,很多人都覺得弱者不是一種威脅,因此在博弈的初始,弱者是處於安全位置的,但是這個安全並不是絕對的,很好地利用了對手的這種心理,用這種思想來爭取自己的空間和時間。

在槍手的對決中,想要始終保持勝利,不僅是能力決定的,還需要智慧,當別人正打得火熱的時候,正好可以提高自己的實力。

有這樣一個例子,假設有A、B、C3個射擊手,C的命中率是30%,B的命中率是80%,A是神槍手,命中率是100%。假設3個人輪流互相射擊,每個人最多放2槍,可對其他兩人中的一個射擊,也可對空射擊,再假設只要被命中,就一槍斃命。考慮到C的水平最差勁,由C第一個射擊,然後是B,最後是A。問:C應該採取什麼樣的策略,才能使自己的存活率最高?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C應該對空射擊,才能保證自己最高的存活率(41.2%)。再多做一些計算,可得出B的存活率是56%,A的水平最高,存活率卻是最低的,只有14%。這個結果很有意思。A的能力是最強的,卻在這場博弈中最難存活下來,在現實生活中正是這樣,「生存」不但取決於你的能力,更取決於你對別人的威脅程度。一般而言,能力越是超強的人,對別人的威脅也是越大的,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個人能力並不與生存能力成正比。要提高現實社會中的生存能力,對A而言,最好的策略就是裝「莽」,也就是「大智若愚」,通俗一點說就是「扮豬吃老虎」,這樣實在是無奈之舉。

C的策略也很有意思,與A和B相比較,他的能力差很多。面對兩個比自己強大得多的敵人,他的最佳策略是對空射擊,不招惹強敵,讓A和B相鬥,他坐山觀虎鬥,偏安一隅,坐收漁利。當然,在現實生活中,他是絕對不能讓A和B中間的任何一個真正倒下的,任何一個倒下,下一個倒霉的就是他了。

可以肯定的是,當初宋朝的皇帝和他的臣僚們對國家決策沒有進行這樣的博弈分析:宋朝軍事力量薄弱,和遼、金、蒙古相比較,差距都很大,就猶如上面這個博弈範例中弱者C的角色,它的最佳策略就應該是挑起強敵的互相爭鬥並保證任何一方不能倒下。可惜先有宋徽宗的「聯金抗遼」,遼國被滅了,宋朝的江山也被金國吃掉了一半。到南宋,又把腳踏進了同一條河裡,搞了一個「聯蒙擊金」,金國被滅了,宋朝剩下的一半江山也沒了,陸秀夫只好背著小皇帝跳海了。

如果把次強者B的命中率改動一下,改成40%,只是比弱者C稍稍強一點,能力相近,和A的差距都很大,重新計算C的最佳策略,結果是C的最佳策略是向A射擊。放在現實中的例子就是魏、蜀、吳三國相爭,曹操佔據中原,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天下無人可以爭鋒,就猶如上面範例中的A;東吳盤踞江東,歷經三世,手下也是人才濟濟,國家太平,但實力和曹魏相比,還是差距很大,就猶如範例中的修改參數后的B;劉備最弱,就猶如C。所以劉備的最佳策略就是聯合東吳,抗衡最強者曹操。這也是諸葛亮「隆中對」的深意。

在這個弱肉強食的時代,每個人都不可能在每件事情上占絕對的優勢。如果在這件事情上作為一個弱者,我們不必要去一味地爭強好鬥,有時候示弱也是不錯的方法。

有對年輕夫婦結婚剛3年,經常為一些雞毛蒜皮的事吵個不停,感情就像陽光下的雪,變得越來越薄。有天,那位妻子向朋友訴苦說,這種日子無法忍受,還不如離掉算了。每次吵架的時候自己都覺得對方不對,想要個合理的說法,但是每次她的丈夫總是有很多的借口,說得她不能辯駁,卻不甘心。

朋友建議說:「再爭吵」,不要一味地逞強,「要學會示弱。」

「示弱?」她反問,「現實生活中女人本來就扮演弱者的角色,繼續示弱,豈不更讓男人得寸進尺?」

當然不是。這裡的示弱是有技巧的,能達到逞強無法達到的效果。朋友舉例說:沒有觸及原則問題的爭吵,不必針尖對麥芒,即便理由充分,更不必得理不饒人。不如悄無聲息地低下頭來,做一種無辜無奈狀,必要時,楚楚可憐地看他一眼……「英雄惜美」是男人的天性,而且退讓更容易博得理解,遠比控訴要更有力量,矛盾也就迎刃而解。

以後再遇到細小的家庭矛盾,這位妻子如法炮製,果然收效明顯,少了吵鬧,多了分設身處地的理解和溫情脈脈的恩愛。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其實也是很有學問的,我們可以看得出來這對夫妻之間的爭吵總是以丈夫的能說會道結束。大家都想爭得勝利,但是事實上沒有那麼多的勝利呀,一方太尖銳也會導致另一方的尖銳。

針尖對麥芒的戰爭就是這樣產生的,當一方太強勢了,另一方肯定會不甘心,必然會有抵抗心理的,這樣長期下去就不是什麼好事了。示弱也一種策略,不能壓倒對方,那也可以讓對方軟下來。

遇到事情的時候,最重要的還是要看清楚自己的立場,自己和對手之間的差距,究竟自己是強者還是弱者。世界上什麼層次的人都有,任何階層的人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太招搖的人總是容易樹敵,不管是別人真正想要超過他或者是被嫉妒,所以,有時候弱者要學會低下頭,要學會坐山觀虎鬥,不要隨隨便便和別人硬拼。

劣勢很可能是優勢

看待任何事情都要有兩面性,要用辯證的思維去考慮,當你覺得一件事情不好的時候也許它就將變得很好。

老子說過「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好壞是相對的,不要一味地埋怨自己的弱勢之處,動動腦子就可以讓它轉變。

有些人面對自己的短處或劣勢,拘泥其中,怨天尤人,卻不想方設法借勢而行,那成功也就遙遙無期。人生沒有絕對的優勢,也沒有絕對的劣勢,只要你用心去做,劣勢同樣可以轉變為優勢。如果你只是把自己的劣勢看成是劣勢,那麼你的劣勢就真的只是劣勢了,想要有所轉變的話,那你首先就要有轉變的心態。

有這麼一個經典的故事:

有一個小男孩在一次車禍中失去了左臂,但是他很想學柔道,於是他拜了一位日本柔道大師為師。儘管他學得不錯,但是他的師傅由始至終只教他一招,而且對他說:「你只需要會這一招就夠了。」男孩心中迷惑,但他依然聽從師傅的話,下決心將這一招練到極致。1年之後,男孩將此絕招練得爛熟於心,運用得爐火純青。恰在此時,師傅要帶他去參加一場兵法賽事,男孩也很想檢驗一下自己的武藝,便欣然同意了。

令人沒想到的是,在這場比賽中,男孩很輕鬆地便戰勝了數位對手。當最後一位挑戰者走上台時,男孩不禁有點擔心,因為眼前的這位挑戰者身材高大,體格健壯,看起來不容易對付。男孩不由得提高了警惕,幸好,他闖到了最後一關。其他挑戰者在這種情形下,變得焦躁起來,男孩從挑戰者的眼神中看出了破綻,於是,他使出師傅教給他的那一式絕招制伏了對手,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事後,男孩覺得很不可思議,為什麼單憑這一招就能贏得比賽呢?師傅這才告訴他,原因有兩點:「第一,你熟練地掌握了基本功。第二,你將這一式絕招練習得純熟,而戰勝你這一招的唯一方法就是抓住你的左臂,但你失去了左臂,對手自然不可能將你制伏。」直到此時,男孩才終於明白為什麼師傅僅教給他一招,從而讓他戰勝了對手,就是將他的劣勢變成了優勢。

這就是一個把自己劣勢轉變為優勢的例子,在你的生活中,沒有絕對的優勢,就看你能不能把握好自己的客觀條件和機遇,把自身的特點都發揮出來。這個男孩有一個好師傅,是個伯樂,懂得借用男孩的弱勢,讓男孩的缺點變成了別人難以攻擊的優勢。

在生活中,並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一個師傅存在,更多的是需要我們自己去發掘自身的特點。魚依靠鰾才能在大海中自由沉浮,但沒有鰾的鯊魚,為了不使自己下沉就得不停遊動。長此以往,它們身體的肌肉越來越強壯,體格也越來越大,終成「海洋霸王」。這就是「鯊魚效應」。

每個人都有劣勢,有優勢。總是有許多人為自己的劣勢、缺陷而苦惱不已。然而,與其為自己的缺陷費心費神,倒不如想想,怎樣彌補自己的缺陷,利用自己的缺陷,讓它在別的方面成為優勢。

雖然每個人都有缺點,但是,如果找到了這些缺陷的突破口,那就不怕了。找到突破口,讓自己的缺陷在別的地方發揮優點,就可以把劣勢變優勢了。

常寧一小鎮新開了兩家魚館,為吸引顧客,雙方都打出「正宗野生魚」的招牌,聲稱店內鮃魚保證全部是江上漁船直接供貨。

開始的確如此,但隨著兩店經營規模不斷擴大,僅憑漁夫送的鮮魚已難以保證食客所需,再加上近年來水域污染嚴重,野生魚資源越來越少,魚價自然也是「水漲船高」。

孫家魚館老闆為了節約成本,無奈將菜價抬了上去,以致顧客數量銳減,生意日漸冷清。而劉家魚館老闆頭腦活,他認為不能提價。提了價,誰還來呀?但也不能高進低出,怎麼辦呢?他悄悄以網箱魚替代野生魚,因為價格低,吸引來不少食客。

這天,因為劉家魚館客滿,幾個食客只好轉身到了孫家魚館。幾個人坐下來點了幾條鯉魚,正吃著,其中一個人突然大叫起來,孫老闆聞聲出來一看,只見一位食客被魚嘴內遺留的魚鉤鉤住了嘴,鮮血淋漓。孫老闆趕緊把受傷的食客送到了醫院治療。忙碌下來后,孫家魚館不但未收1分錢,反而倒賠了食客1000元醫藥費。

劉家魚館的人見孫家魚館一蹶不振暗自慶幸,間或在言談中透出「看看他孫家魚館不行了,吃魚還鉤破了食客的嘴,還有誰敢去」的幸災樂禍。第二天,孫家魚館門前貼出了用大紅紙書寫的醒目的「致歉聲明」,聲明中說:本魚館所供鮮魚由於是漁夫從江中垂釣所得,致使魚鉤留魚嘴並逃過服務人員的檢查,最終造成了魚鉤誤傷顧客的事情發生。同時,孫家魚館還保證今後避免此類事情再次發生。

孫家魚館「致歉信」貼出來沒幾天,情況發生逆轉,食客大增,門可羅崔變成了門庭若市。原來人們通過「致歉聲明」明白了孫家魚館的魚是純野生的,要不魚嘴中咋有魚鉤呢?網箱魚自然不可能有這種情況。再說,孫老闆敢於承認錯誤,說明孫家魚館誠實守信,不唬人。至於魚價調高的問題,釣的魚嘛,肯定是要比網箱魚的成本高。

有好事者,專門到劉家魚館再仔細品,結果發現味道就是與孫家魚館的魚不一樣,事情傳出去,孫家魚館的生意又重新紅火起來。

對孫老闆而言,本是件心煩事,反倒成了體現誠信的好時機!假設孫老闆不採用逆向思維挽救事態,恐怕這件「禍事」就變成了致命傷,飯店就要關門了。人的思維最怕僵化,一旦僵化形成定式就會產生誤區。做生意如果只沿著——種思維的「死胡同」,就成了「憋死牛」。而逆向思維的一個小小轉變卻很可能讓你絕處逢生,由劣勢轉為優勢。

其實像這樣的例子多得很,仔細想一下你的生活,觀察一下你身邊的人,你就會發現很多人都會利用自己的劣勢,做得讓你佩服不已。我們也要學會利用自己的劣勢,把不利的因素引導著朝自己有利的方向發展,變不利為有利,變被動為主動。

清-陳光憲《歷代名將事略·先擊》有云:「如敵之強,實強於我,我先攻擊弱,無損其強,而力已疲矣。先強先弱,總在因勢而動。」這就是說要想獲得勝利,需要「因勢而動」,但是我們要明白,很多時候,有些「勢」沒法改變,能改變的只有我們自己的策略。我們要做的就是揚長避短,把自己的劣勢轉換到另外的場合變成優點,即可勝利。

兩個弱者之和大於二

每個人都是有缺點的,也許別人正可以利用你的弱點攻擊你,而你要做的就是怎麼去彌補。

中國有一句俗話叫作「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是有淵源的。話說有一天,諸葛亮到東吳做客,為孫權設計了一尊報恩寺塔。其實,這是諸葛亮先要掂掂東吳的分量,看看東吳有沒有能人造塔。那寶塔要求可高啦,單是頂上的銅葫蘆,就有5丈高,40多斤重。孫權被難住了,急得抓耳撓腮,後來好不容易尋到了冶匠,但缺少做銅葫蘆模型的人,便在城門上貼起招賢榜。時隔一個月,仍然沒有一點兒下文。

那城門口有3個擺攤子的皮匠,他們面目醜陋,又目不識丁,大家都稱他們是「丑皮匠」。他們聽說諸葛亮在尋東吳人的開心,心裡不服氣,便湊在一起商議。他們足足花了3天3夜的工夫,終於用剪鞋樣的辦法,剪出個葫蘆的樣子。然後,再用牛皮開料,硬是一錐子一錐子地縫成一個大葫蘆的模型。在澆銅水時,先將皮葫蘆埋在沙里。這一招,果然一舉成功。諸葛亮得到銅葫蘆澆好的消息,立即向孫權告辭,從此再也不敢小看東吳了。「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的故事,就這樣成了一句寓意深刻的諺語。

你看,這幾個臭皮匠的智慧與諸葛亮比起來絕對是天上地下,但是這一局的博弈諸葛亮沒有佔到上風,為什麼?

主要原因就是人的思維都是有漏洞的,在想問題的時候,考慮範圍只能局限在自己的思維定勢內,而且有時候兩個人剛好可以互補,讓弱勢的部分不再是問題,這時候兩個弱者的和就不再是兩個弱者,而是一個強者了。

從前,有兩個飢餓的人得到了一位長者的恩賜:一根魚竿和一簍鮮活碩大的魚。其中一個人要了魚,另一個人要了魚竿,然後,他們分道揚鑣了。得到魚的人在原地就用乾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魚,他狼吞虎咽,轉瞬間連魚帶湯就被他吃了個精光,不久,他便餓死在空空的魚簍旁。另一個人則提著魚竿繼續忍飢挨餓,一步步艱難地向海邊走去,可當他已經看到不遠處那片蔚藍色的海洋時,渾身的最後一點力氣也使完了,他也只能眼巴巴地帶著無盡的遺憾撒手人寰。

又有兩個飢餓的人,他們同樣得到了長者恩賜的一根魚竿和一簍魚。只是他們並沒有各奔東西,而是商定共同去找尋大海,他倆每次只煮一條魚,經過長途跋涉,來到了海邊,從此,兩人開始了捕魚為生的日子,幾年後,他們蓋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漁船,過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同樣的東西給了不同的人得出不同的結果,只看見自己不足的人永遠都是被困在自己的弱勢裡面,而看得深遠的人卻不一樣,能夠看到合作的遠大的作用。就像上面得到了魚竿和魚的人,其實他們都明白,只有魚不過能暫時生存下去,而只有魚竿就更麻煩了,釣到魚了能活下去,如果還沒有釣到魚之前就餓死了,那就沒得說了。只有拿魚竿一邊去找釣魚的地方,一邊拿現成的魚維生,才是最佳的合作方式,最佳的生存方式。可惜的是,並不是每個人都懂。

當然我們要注意的是,在與別人合作的時候要注意分工的明確,每個人幹什麼要分配合理,否則就會亂套了。

地產大王潘石屹就是這樣一個聰明人,他與妻子的生意搭配讓各自的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從而始終站在地產界第一位。

潘石屹的缺點在於設計、財務方面,長處在於他對於市場有著超常的嗅覺。

「記得我十一二歲的時候,我們生產隊里種了好多的瓜,大人們出去賣,老是賣不出去。後來他們讓我去賣,我每次都賣得乾乾淨淨的。」潘石屹講這個故事,是為了證明他是一個天生的好商人。

在SOHO中國上市之前,潘石屹的妻子張欣曾接受《華爾街日報》的採訪,記者問張欣:你是劍橋大學經濟學碩士,又在華爾街工作過,可為什麼更關注美學以及設計這類在商業中較為「軟性」的部分呢?

「和我相比,潘石屹天生就是個更好的商人。在市場嗅覺方面,我沒有他那樣敏銳的直覺。」張欣乾脆地回答。

10年前,為了開發北京CBD的處女地,潘石屹選中了今天SOHO現代城的所在地。當年,所有境外開發商都認為,這個氣味不佳的地點並不適合用作CBD的選址,因此無人願意與潘石屹合作。而10年後,潘石屹用事實向他們做出證明。

上市之前,潘石屹和張欣的分工是:前者負責尋找項目、市場、營銷和財務,後者負責規劃、設計和工程。

SOHO中國進入上市的程序后,財富大權就交由華爾街出身的張欣負責了。

目前,由於張欣對上市公司的持股比例要高於潘石屹,因此有人戲稱潘石屹是給妻子「打工」,潘石屹卻說,這只是一個「家族安排」,沒有什麼特殊目的。

這樣的兩個人在我們看來是強人了,但是他們仍然知道自己的弱勢在哪裡,每個人都是有缺點的,也許別人正可以利用你的弱點攻擊你,而你要做的就是怎麼去彌補它,潘石屹和妻子的合作就讓自己的業績無可挑剔了。

所以,在生活中我們不會時時處於強勢的狀態,假如在處於弱勢時的智慧與策略就格外重要的。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智勝未來書系(套裝四冊)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智勝未來書系(套裝四冊)
上一章下一章

第十九章《博弈智勝》(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