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帝國的建立與擴張戰爭(2)
薩莫奈戰爭
第一次薩莫奈戰爭
薩莫奈戰爭是羅馬在亞平寧半島的侵略擴張戰爭,也是薩莫奈人民反抗侵略和征服的戰爭。
薩莫奈地區位於中部義大利,多山而又有眾多肥沃的可耕土地。從公元前5世紀後半期起,薩伯利部族中一個強大的支系,即薩姆奈人在這裡繁衍生息,建立起強大的部落聯盟。其所據地區,號稱薩姆尼烏姆。公元前4世紀中期,羅馬人兼并了拉丁平原之後,繼續向南方推進,遂與薩莫奈人在坎佩尼亞發生利益衝突,矛盾繼續發展,最終導致了前後三次、持續半個世紀的戰爭,並通過戰爭擴張了領土,完成了對整個中部義大利的征服。
第1次薩莫奈戰爭發生在公元前343年到前341年。公元前354年,羅馬曾和薩莫奈人簽訂聯盟條約,共同防禦高盧人的入侵。可是,到公元前343年,當薩莫奈人入侵坎佩尼亞的重要城市卡普亞時,羅馬人卻不顧他們同薩莫奈人的聯盟關係,答應卡普亞人的請求,派出軍隊去支援他們抵抗薩莫奈軍的進犯。羅馬人所以欣然地答應卡普亞人的請求,向薩莫奈人宣戰,原因十分簡單,那就是他們早已垂涎這塊肥肉,因為坎佩尼亞正是義大利半島最豐饒的地區。這個地區是羅馬人統一義大利的必爭之地,他們絕不能讓它落入薩莫奈人手中。
羅馬的兩執政官率領一支軍隊進入坎佩尼亞,成功地趕走了薩莫奈人,佔領了卡普亞城。但是,羅馬人來不及在這裡進行鞏固,第二年便禍起蕭牆,一些屬地的軍隊起義和內部的政治鬥爭,使他們無力顧及同薩莫奈人的軍事衝突。因此,到公元前341年薩莫奈人提出和平要求時,他們很快答應下來,恢復了以前與薩莫奈人簽約的聯盟關係。這就是歷史上時間短暫的第一次薩莫奈戰爭。
第二次薩莫奈戰爭
公元前340年到前338年,羅馬人與拉丁同盟之間進行了著名的拉丁戰爭。戰爭以羅馬人的徹底勝利而結束。因此,到公元前4世紀30年代末期,羅馬便成了義大利最大的國家。它實際上已佔有從南部伊特拉里亞到坎佩尼亞的廣大地區。對於拉丁平原的統治既已鞏固,羅馬人又把眼光南移,於是同薩莫奈人的鬥爭又不可避免了。
公元前328年,羅馬在利里斯河東岸特里路斯河匯入處的弗里格拉城建立了殖民地,以之作為周圍地區的戰略據點。這又激起了薩莫奈人的憤怒,因為薩莫奈人認為,他們是這一地區理所當然的所有者。與此同時,坎佩尼亞的希臘城市那不勒斯發生內亂,民主派邀請了薩莫奈人進入該城,貴族派則向羅馬請求援助。於是爆發了第二次薩莫奈戰爭。
公元前327年,羅馬派執政官克溫圖斯·普布里烏斯·費洛率領軍隊包圍了那不勒斯城,另一執政官率軍進行掩護。公元前327年底或前326年初,那不勒斯貴族派在內戰中戰勝了對手,成功地趕走了薩莫奈人,打開城門將圍攻的羅馬軍隊迎了進來,雙方締結了聯盟。這個聯盟的締結,是羅馬在第2次薩莫奈戰爭中最先取得的重大勝利。
此後幾年,羅馬人與薩莫奈人斷斷續續發生過一些零星的戰鬥,但對雙方來說都沒有決定性的勝利。公元前321年,在薩莫奈西南部的卡烏丁峽谷,羅馬人卻首次遭受了災難性的打擊。當時,羅馬執政官率領2萬軍隊企圖從坎佩尼亞抄近路穿過亞平寧山脈,直入薩莫奈的後方和糧食基地,阿普利亞,在峽谷里遭到了薩莫奈伏兵的狙擊。率領薩莫奈人取得勝利的將軍,是他們的傑出領袖卡維優斯·彭提烏斯。他成功地將羅馬軍隊誘入內地山區,然後在狹窄而林木叢生的峽谷中埋下伏兵。還沒有適應山區作戰的羅馬人,被圍之後糧草斷絕,沒有救兵,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被迫投降。執政官以個人名義簽署了屈辱的和約。和約規定:羅馬人立即撤出薩莫奈地區,以600名騎士做人質,保證不再發動戰爭。投降儀式對羅馬軍隊是一種極大的恥辱,他們必須放下武器,半裸著身排成單行,一個一個鑽過用兵器架起的軛形門,而他們的敵人則在旁邊縱聲嘲笑。
公元前316年,六年的和約期滿,戰鬥重又開始,但這之前,羅馬人卻為戰爭作了充分的準備,他們加強了自己在坎佩尼亞和奧倫克人地區(位於拉丁平原和坎佩尼亞之間)的地位,在那裡建立了兩個新的特裡布斯組織,即兩個新的部落。公元前315年,羅馬派出一支軍隊向薩莫奈人的後方進軍,進入阿普里亞,而以另一支軍隊挺進薩莫奈西南部,圍攻撒提庫拉城,其目的是想圍殲薩莫奈軍隊。薩莫奈人也不示弱,他們利用羅馬分散兵力的機會,開進到利里斯河流域,並進而向羅馬推進。
當年,經過比較長時間的艱苦圍困,羅馬人攻陷了撒提庫拉城。但是,薩莫奈人也成功地突進到了坎佩尼亞和拉丁平原,並在塔爾拉齊那城附近的拉烏圖拉打敗了羅馬軍,劫掠了沿海地區。
公元前314年是戰爭的轉折點。這一年,雙方又在塔爾拉齊那附近進行了一場大戰。薩莫奈人戰敗,損失慘重,前功盡棄。羅馬乘勝恢復了對坎佩尼亞的控制。此後幾年,羅馬人相繼佔領了從弗里格拉到撒提庫拉的各個戰略要點,作好了進一步攻擊的準備。
然而,來自北部的壓力推遲了羅馬人對薩莫奈人的勝利。公元前311年,伊特拉里亞人乘羅馬的兵力被牽制在南方的機會,包圍了蘇特里烏姆。但是到公元前310年,羅馬傑出的將領、執政官克溫圖斯·法比優斯·魯里亞努斯又成功地以「圍魏救趙」的辦法解了蘇特里烏姆之圍。他率軍隊繞過了翁布里亞,出敵不意地出現於伊特拉里亞中部,縱橫馳騁,迫使伊特拉里亞人撤軍而去。經過幾年的戰鬥之後,羅馬人和伊特拉里亞人重新締結了三十年的休戰協定。
對伊特拉里亞人的戰爭可能一度使羅馬的力量有所削弱,但羅馬很快就恢復過來。採取了更大規模的進攻姿態,重新向薩莫奈地區發起進攻。羅馬軍攻陷了薩莫奈中部的重要城市波維亞努姆,繼而揮師西向,收復了被薩莫奈人佔領的失地。到公元前304年,薩莫奈人提出了媾和的請求,於是舊的聯盟又得以恢復。
第二次薩莫奈戰爭結束了。薩莫奈的領土基本上沒有改變。但是經過這次戰爭,羅馬成功地阻止了薩莫奈人對阿普里亞,南部坎佩尼亞和路卡尼亞的控制。羅馬在新佔領區建立了新的殖民地並組成了兩個特裡布斯組織,繼而和中部義大利諸小部落如瑪爾喜人、佩利格尼人等建立了聯盟關係,為對薩莫奈人的最後勝利作了充分的準備。
第三次薩莫奈戰爭
最後一次薩莫奈戰爭發生在公元前298年。這一次,羅馬的敵對陣營中加進了高盧人和伊特拉里亞人,從而一度使羅馬陷於非常危險的境地。羅馬雖然第一次遇到幾個強敵的聯合進攻。但仍然獲得了最後的勝利。
戰爭是從薩莫奈人向路卡尼亞進行襲擊開始的。羅馬人利用這一機會與路卡尼亞人結成聯盟,名正言順地派出軍隊,由兩位執政官統率,分兩路對薩莫奈本土發起進攻。執政官路克優斯·科爾涅里烏斯·斯奇庇奧·巴爾巴圖斯率1支軍隊突入薩莫奈西南部,攻佔了許多據點;另一位執政官高格涅烏斯·富爾維優斯·馬克西姆斯·肯圖馬路斯率另一路軍隊進攻薩莫奈北部,在那裡擊潰了薩莫奈軍隊,繼而攻佔了薩莫奈各部落聯盟的中心城市波維亞努姆。隨後幾年,羅馬人繼續發揮了軍事優勢,不斷攻佔和蹂躪了薩莫奈的城鎮和鄉村。薩莫奈軍隊受到夾擊和圍剿,陷入了從未有過的困境,民族滅亡的時刻似乎就要到來。
就在這個時候,羅馬北部地區風雲突變。來去迅速而又極有破壞力的高盧人,重又出現於義大利北部並向南推進。
高盧人曾於公元前299年掃蕩過義大利北部,隨後便帶著豐富的劫掠物如一陣風似歸去。公元前295年,他們卻不斷南下,進入伊特拉里亞地區。這一次,他們與伊特拉里亞人不是進行戰爭,而是結成聯盟,並派使者與薩莫奈人聯絡,希望共同夾擊羅馬人。薩莫奈人正求之不得,立即派遣著名將軍蓋里烏斯·艾格那提烏斯率軍策應。他成功地突破了羅馬人的一道道防線,率領軍隊北進到伊特拉里亞,和伊特拉里亞人及高盧人的軍隊會合在一起。
公元前296年和前295年,羅馬人的軍事部署顯得特別繁忙。戰爭的主戰場已經轉到了北部,在伊特拉里亞和翁布里亞境內將會有激烈的戰鬥。羅馬人派出了他們兩位英勇善戰的著名將領昆圖斯·法比優斯和普布里烏斯·戴克優斯。
軍隊向翁布里亞進發,前鋒部隊在翁布里亞中部的卡美利努姆遭受了挫折。但是幾天之後,主力軍在翁布里亞北部的森提努姆城附近與薩莫奈人和高盧人的聯軍進行了決戰,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公元前295年的森提努姆會戰,是義大利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軍事行動。羅馬方面包括其盟軍部隊在內,總人數達3.6萬人之多,是羅馬建城以來投入兵員最多的一次作戰。
薩莫奈人和高盧人聯合軍的兵力數量遠遠超過了羅馬軍隊,但確切的數字史無記載。有人估計為65萬,那顯然是不可置信的。當時雙方的步兵與騎兵都投入了戰鬥。戰鬥進行得異常激烈。羅馬人曾一度處於潰敗邊緣,但在關鍵時刻,普布里烏斯·戴克優斯挺身而出,勇猛地衝進了高盧陣,奮勇拼殺,光榮戰死。戴克優斯的英勇行為,特別是他的光榮戰死,激起了羅馬人的勇氣和膽略。士兵們化悲痛為力量,在為統帥報仇的口號下沖向敵陣,很快扭轉了敗局,使戰鬥向著有利於羅馬軍隊的方向發展。據李維的《羅馬史》記載,這場會戰結果:羅馬士兵犧牲8700人,敵軍方面有2.5萬人戰死,其中有薩莫奈人的傑出將領蓋里烏斯·艾格那提烏斯。
森提努姆會戰決定了整個義大利的命運。羅馬主要敵人的聯盟垮台了,薩莫奈人的力量也遭到了重大損失。這對薩莫奈人來說,導致了最後失敗時刻的到來。當薩莫奈軍隊大量北去的時候,羅馬軍隊並沒有放鬆對南線的作戰,公元前295年和前294年,羅馬軍在薩莫奈也先後取得了重要勝利。薩莫奈人雖然英勇奮戰,不斷組織反擊,但已沒有力量扭轉整個不利的局面。
公元前293年,薩莫奈人作了最後的努力。他們把所有力量都聚集起來,為自己民族的自由作最後的鬥爭。據說,薩莫奈軍當時約有3.6萬人,其中有1.6萬人組成了精英部隊,裝備了很好的武器。可是很不幸,在公元前293年的阿魁羅尼亞戰爭中,薩莫奈人又一次失敗了。他們從此一蹶不振,再也沒有力量作較大的反抗了。此後幾年,整個薩姆尼烏姆,即薩莫奈各部族的土地,全都遭受了羅馬軍隊的蹂躪。羅馬人在一些戰略要地建立殖民地,以鞏固勢力。直到公元前290年,為反抗侵略、爭取自由而英勇作戰了半個多世紀的薩莫奈人,終於被迫同羅馬人簽訂了和約,結成所謂的聯盟,實際上完全被羅馬人征服,他們自己只剩下了以波維亞努姆為中心的一小塊領土。
薩莫奈戰爭就這樣以羅馬的勝利而結束了。經過這個戰爭,羅馬消滅了它在義大利最頑強的一個敵對勢力,成了從波河流域以南直到路卡尼亞北部的全部義大利的主人。薩莫奈人是一個極其頑強的民族。他們雖然戰敗了,但卻並沒屈服。後來,在羅馬人對馬其頓王皮魯斯的戰爭中,他們重又揭竿而起,支持皮魯斯;漢尼拔轉戰義大利的時候,他們又成了羅馬的敵人;直至同盟戰爭和蘇拉內戰中,他們仍為自身的獨立和自由而進行了英勇戰鬥。蘇拉在他所進行的戰爭中,對頑強的薩莫奈人進行了野蠻的大屠殺。薩莫奈民族就這樣逐漸被羅馬人消滅了。
米特拉達梯戰爭
公元前88年至公元前63年,為爭奪小亞細亞地區的霸權,黑海南岸本都國王米特拉達梯六世與羅馬先後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戰爭,歷史上稱之為「米特拉達梯戰爭」。
米特拉達梯六世(約公元前132—前63年)是黑海南岸新興希臘化國家——本都王國國王(公元前120—前63年在位)。他天資聰穎,思想敏銳,從小受過良好的教育,喜愛希臘文化藝術,能操22種語言。十一歲繼父位成為本都國王,因年幼,由其母后攝政。為躲避母后的迫害,他逃出王宮,在山林中渡過了七年的隱匿生活。在這動蕩不定又充滿危險的逆境中,他成為一個體力超群,具有狡詐多疑、殘酷無情和堅韌不拔等多種性格的人。公元前115年,十八歲的米特拉達梯突然回國,囚禁了母后,殺掉了親兄弟,開始獨攬大權。
米特拉達梯六世野心勃勃,在國內竭力培植親信,擴充軍隊,對外繼續奉行其父的擴張政策,力圖建立一個包括黑海沿岸和小亞在內的龐大帝國。他首先出兵鄰近的小亞美尼亞和科爾奇斯,將這兩個地區併入本都。又以援助驅逐斯基泰人勢力為名,使黑海北岸的希臘化城市和博斯普魯斯王國歸附本都。同時,向黑海西北岸地區滲透,從而擴大了國土,增強了實力,幾乎完全控制了黑海周圍地區。
隨著實力的增強,米特拉達梯六世試圖消除羅馬在小亞的影響,進而把羅馬勢力趕出這一地區,實現建立龐大帝國的目的。這樣,就與羅馬在小亞的侵略擴張政策發生矛盾,二者的衝突必不可免。
公元前106年,米特拉達梯六世與比西尼亞國王尼科梅德斯二世聯合瓜分了帕夫拉戈尼亞和加拉蒂亞。不久,二人在卡帕多西亞王位繼承問題上,明爭暗鬥,分道揚鑣。因爭執不下,二人請羅馬元老院仲裁。羅馬為擴大在小亞的勢力和影響,趁機介入,排擠二人,扶植親羅馬的貴族阿里俄巴贊尼斯為卡帕多西亞國王。
為對抗羅馬,爭奪卡帕多西亞,米特拉達梯六世以聯姻的形式與亞美尼亞國王提格累尼斯二世結盟。公元前93年,提格累尼斯二世出兵,驅逐阿里俄巴贊尼斯。羅馬派兵打敗提格累尼斯二世,並進兵幼發拉底河。起初,米特拉達梯六世按兵不動,待羅馬軍隊恢復阿里俄巴贊尼斯王位,回師義大利之際,派兵再次趕走了阿里俄巴贊尼斯,並插手比西尼亞王位繼承問題,驅逐尼科梅德斯三世,扶植自己的傀儡為國王。羅馬派曼尼阿斯為使節協助亞細亞行省總督魯基烏斯進行干預。他們恢復了阿里俄巴贊尼斯和尼科梅德斯三世的王位,並慫恿二人進攻本都。
米特拉達梯六世早已意識到,要實現自己建立龐大帝國的目的,遲早會與羅馬決一雌雄。因此,他對羅馬採取了陽奉陰違的政策,表面上服從忍讓,暗中積極準備戰爭,並與黑海周圍的斯基泰人、色雷斯人、薩爾馬特人等蠻族結盟。
當米特拉達梯六世看到羅馬內部矛盾重重,小亞居民對羅馬暴政強烈不滿,尤其是幾乎波及整個義大利半島的同盟者戰爭的紛亂還未平息,認為時機已經成熟,便正式向羅馬宣戰。
第一次米特拉達梯戰爭
由於米特拉達梯六世做了長期的戰爭準備,所以戰爭初期本都軍隊在軍事力量對比上佔了絕對優勢:本都軍隊有步兵25萬人,騎兵4萬人,戰車130輛;海軍裝備著有甲板的艦船300艘,二列槳船100艘。羅馬在小亞的軍隊,只有步兵12萬人,騎兵1.2萬人,和一支駐守黑海出海口的小艦隊;另外,尼科梅德斯三世有步兵5萬人,騎兵6000人。
雙方實力相差懸殊。
雙方首先在阿姆尼阿斯河畔平原展開戰鬥。戰鬥開始,在爭奪一座小山的混戰中,本都軍失利,統帥阿基拉斯下令向平原撤退,尼科梅德斯三世揮軍追擊。一到平原,本都軍隊便使用在車軸上裝有鐮刀的戰車發動反攻。賓士的戰車把敵人撞倒,碾碎,或斬為兩段。敵人死傷無數,血流成河,場面極為慘烈。在本都軍隊的圍攻下,尼科梅德斯三世大敗逃走。本都軍隊士氣大振,米特拉達梯六世乘勝向羅馬軍隊發動進攻。曼民阿斯和魯基烏斯指揮羅馬軍隊進行殊死拼殺,終因兵力不足,慘敗潰逃。本都軍隊勢如破竹,很快佔領比西尼亞,於公元前88年攻入羅馬的亞細亞行省。
亞細亞行省人民早已對羅馬的暴虐統治不滿,許多城市把米特拉達梯六世當做救星,以弗所城甚至舉行了盛大的慶典歡迎他。在米特拉達梯六世大軍面前,羅馬軍隊節節敗退,除西南一隅外,整個小亞都處在他的控制之下。
為消除羅馬影響,吸引廣大居民的支持,米特拉達梯六世宣布:小亞細亞的希臘化城市獨立;釋放奴隸;在五年內豁免一切賦稅。同時,大肆屠殺留居在各城市的羅馬人和義大利人。據古典作家阿庇安記載,當時被殘殺者達8萬多人,其中有許多是婦女、兒童。接著,米特拉達梯六世把卡帕多西亞、弗里吉亞和比西尼亞併入本都,將首都從西諾普遷到帕加馬。
米特拉達梯六世還向歐洲進軍,佔領馬其頓,控制了愛琴海上幾乎所有島嶼。在這種形勢下,雅典發生了反羅馬起義,宣布脫離羅馬,希臘城市紛紛響應。到公元前87年,羅馬在東方的屬地幾乎全部喪失。
在戰爭失利的情況下,羅馬內部經過幾番鬥爭,貴族派蘇拉擔任了羅馬軍隊統帥。公元前87年,蘇拉率軍在希臘的伊庇魯斯登陸。當時的形勢對羅馬極為不利。小亞、希臘、馬其頓和愛琴海幾乎都在米特拉達梯六世的勢力範圍內。軍事上,蘇拉僅有步、騎兵3萬人,沒有海軍,且缺乏糧餉。因此,蘇拉認為自己無力與本都軍隊長期對抗,只有速戰速決,儘快消滅本都軍隊主力,才能取勝。登陸后不久,蘇拉就在比奧提亞打敗了本都和雅典聯軍。在羅馬軍隊的攻勢下,希臘各城除雅典外,又都投向蘇拉。蘇拉遂率軍圍攻雅典,但多次進攻均被雅典軍民擊退。因久攻不下,蘇拉使用了嚴密封鎖的辦法,到公元前86年春,雅典城內儲糧耗盡,3月1日,羅馬軍發起總攻,沖入雅典。蘇拉下令屠殺和劫掠,文明古城慘遭蹂躪。
攻佔雅典后,蘇拉指揮4萬大軍乘勝前進,在喀羅尼亞,與阿基拉斯率領前來援救雅典的12萬本都軍隊相遇。
羅馬軍隊在數量上處於劣勢。本都軍隊數次向羅馬軍隊挑戰,由於地形不利和敵人眾多,蘇拉消極避戰。本都軍隊求戰不成,向後撤退,蘇拉率軍尾隨,尋找有利的戰機和地勢。當本都軍隊在一個多岩地區紮營,而地勢既不利於集中部署,又不利於撤退。蘇拉趁機搶佔附近的平原,擺好隊形,向敵人進攻。阿基拉斯只好倉促應戰。因地勢狹窄,無法集中軍隊,為爭取時間,阿基拉斯用騎兵和戰車輪番衝擊敵陣,試圖阻止敵人,但均被擊退。蘇拉趁敵人立足未穩,傾全力作戰,並身先士卒,英勇拼殺,首先擊潰了本都軍隊的兩翼。阿基拉斯下令撤退,但在羅馬軍隊追擊下,本都軍隊四散奔逃,大敗而去。此役充分體現了蘇拉出色的軍事指揮才能和羅馬軍隊的戰鬥力。不久,蘇拉又在奧爾霍門涅斯會戰中取勝,迫使本都軍隊退出希臘。
這時,在羅馬,民主派取得政權,宣布蘇拉為「公敵」,派執政官弗拉庫斯去取代蘇拉的軍隊統帥職務。弗拉庫斯兩個軍團(1.2萬人)在希臘登陸,不久因內訌被殺,費姆布里亞接替其職務,率軍攻入小亞,佔領了帕加馬。同時,由於長期戰爭,小亞人民忍受不了繁重的戰爭負擔,不滿情緒日益高漲。
亞歷山大並不滿足已有的勝利。會後,他寄給大流士一封十分傲慢的信。信中寫道,當他有可能取得波斯帝國的全部領土時,他不希望只得到它的一部分,並自稱為「全亞洲的統治者」。大流士的媾和建議被拒絕了。
公元前332年冬,亞歷山大由腓尼基南進,征服加沙,侵入埃及。埃及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4000年代末葉,國王美尼斯統一上下埃及,建立國家。國王圖特摩斯三世時期國勢鼎盛,勢力達到敘利亞、巴勒斯坦和努比亞」
的廣大地區。公元前11世紀以後,國家漸趨衰落,並相繼淪於利比亞、亞述和波斯等外族統治之下。波斯對埃及人的統治是極其專橫殘暴的。他們向埃及人民徵收巨額的賦稅,使用殘暴的刑法,甚至企圖強迫當地人民改變宗教信仰。埃及人民備受剝削壓迫,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為了擺脫波斯統治,埃及人民反抗鬥爭猶如怒火,到處燃燒。
亞歷山大利用埃及人民對波斯的憤恨情緒,趁著埃及到處爆發反波斯起義的時機,率軍進抵埃及。波斯派駐埃及的總督馬扎西斯早已聽說伊蘇大戰的結局和大流士三世敗逃的消息,自己手邊又沒有波斯軍隊,只好「客客氣氣」迎接亞歷山大進入埃及。亞歷山大的軍隊在這裡幾乎沒有遇到任何較大的抵抗,迅速地佔領埃及整個國土。埃及人把亞歷山大視為自己的解放者,給他們以友好的歡迎和接待。
亞歷山大在埃及採取了征服和懷柔相結合的狡黠政策。
他不去觸動當地傳統的政治制度和宗教信仰。他為了藉助宗教僧侶的力量,給僧侶以大量的饋贈。為了表示對埃及神祗的特別信仰,曾親自經歷乾旱炎熱、難以通行的沙漠,對西瓦綠洲的阿蒙神廟作了一次極其隆重的謁拜。埃及僧侶們感激之餘便宣布亞歷山大為太陽神「阿蒙的兒子」,埃及國王的合法繼承人。據說,亞歷山大在那裡還曾請過神示,神諭啟示他將戰勝一切敵人,成為全世界的統治者。這樣,對埃及的征服就得到宗教的承認,亞歷山大的統治也具有了古埃及傳統的形式。
亞歷山大在埃及時期,曾在尼羅河三角洲之上建立一座城市,並用自己的名字命名為亞歷山大。托勒密時期,亞歷山大成為整個地中海地區的最大城市,是地中海地區與東方各國經濟和文化交流的中心。這裡建有世界上第一個最大的圖書館。館內藏書70萬卷。許多學者來到這裡研究學問。
著名古代數學家歐幾里德、阿基米德都曾在這裡取得學術成就。在城外法洛斯島上,矗立著一座燈塔,高達122米,40公里以外可見燈光,為出入港口的船隻指引航路,被稱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經過三年的戰爭,馬其頓和希臘奴隸主們嚮往已久的征服和掠奪波斯帝國西部的願望現在由亞歷山大實現了。
高加米拉決戰洗劫波斯波利斯
公元前331年春,亞歷山大在埃及補充自己的軍隊以後,率軍向東進發,經過巴勒斯坦、敘利亞,來到了美索不達米亞。在尼尼微附近高加米拉村,與波斯的軍隊發生一場決定性的戰爭。
高加米拉會戰是古代最大的戰役之一。大流士三世于格拉尼庫河敗退後,在東部各省進行了新的動員。他徵集了一支由帝國領內各部族成員所組成的龐大的軍隊,其中包括中亞的騎兵和印度的象隊,據史料記載總數不下8萬人,號稱百萬大軍。大流士給他的軍隊配置了新式武器,即200輛車輪上裝著鋒利刀子的戰車。這種戰車在衝進敵人隊伍的時候,具有極大的殺傷力。亞歷山大的軍隊總數約4.7萬人,比波斯軍少得多,但是卻有著良好的戰鬥力。
在戰前的軍事會議上,亞歷山大進行了鼓動,提出了要求。他說,這次作戰不同於過去,不是為了征服敘利亞或腓尼基,也不是為了佔領埃及,「而是要在當時當地解決整個亞洲的主權問題。」他要求大家遇到「危險時要想到紀律」,「要機敏地服從命令」。
戰爭是在一片遼闊的原野上進行的。大流士三世把他的人數眾多的各部族軍隊,按原訂計劃擺開陣勢,劍拔弩張,大有氣吞馬其頓軍的樣子。然而,亞歷山大對戰鬥隊形的布置,卻是十分嚴謹並別出心裁的。他以強大的步兵為主力,把密集方陣放置在正中,兩翼配置以輕裝靈活的騎兵。此外,兩翼的第二線埋伏著一支優秀的馬其頓的弓箭手,當敵人衝過來的時候,可以用猶如飛蝗般的利箭大批地擊斃他們。
公元前331年10月1日清晨,戰鬥開始了。馬其頓的右翼首先同對方交戰。接著,大流士命令綁著利刀子的戰車以全部力量沖撲過去。他指望著用數目眾多、裝備優良的戰車威壓並擊毀馬其頓的方陣,給以徹底的殲滅。但是,寄托在這種武器上的希望並未得到實現。因為事先馬其頓的軍隊得到命令,當戰車進攻時,讓開一條通路,然後加以殲滅。
結果瘋狂賓士的波斯刀輪戰車在馬其頓密集方陣行列間疾馳而過,並未造成多大危害,反而遭到預先埋伏好的馬其頓弓箭手的迎頭射擊。部分戰車兵在陣中被殲。衝過去的戰車也被馬其頓的馬夫和皇家近衛隊收拾。大流士這一招失靈,隊形混亂,失去自製。這時,亞歷山大看出敵方的弱點,便迅速率領著輕快的騎兵,選中了波斯軍隊左翼缺口,以排山倒海之勢殺了過去。波斯軍左翼既被攻破,陣勢大亂,經過一場廝殺之後,幾乎全軍崩潰。國王大流士重演了在伊蘇戰役時的醜劇,帶領一支不大的殘軍逃往米底。波斯人遭到這場毀滅性的打擊之後,就元氣大傷,一蹶不振了。
馬其頓軍繼續向東推進,巴比倫、蘇薩相繼被占,國庫貨幣和金銀珍寶盡歸亞歷山大。接著,亞歷山大率軍征服波斯舊都波斯波利斯,深入到波斯的腹地,亞歷山大在這裡進行了驚人的掠奪,洗劫了波斯波利斯的王宮,在波斯波利斯國王寶庫中掠奪得12萬塔蘭特的財富。亞歷山大調集了1000對騾馬和3000頭駱駝運輸這些財富,巨額的財寶被源源不斷地運往馬其頓本土。亞歷山大把一部分的財富用來賞賜各級將領,當時,他的部屬無不金銀滿懷,大發橫財。在這裡,亞歷山大還允許他的士兵劫掠當地居民,放蕩不羈的士兵,如狼似虎,大肆掠奪,人民遭受極大的災難。亞歷山大為了報復波斯人過去對希臘聖地的「侮辱」,下令焚毀波斯國王的王宮,熊熊大火延續了幾個晝夜,宏偉壯麗的建築物變為一堆瓦礫。
燒毀波斯波利斯王宮之後,亞歷山大移兵北上,佔領米底首都埃克巴坦那。為了追蹤大流士三世,亞歷山大率軍經過險峻的山嶺和無水的荒漠,來到了帕提亞(安息)和巴克特里亞(大夏),然而,亞歷山大雖不惜精力,結果並沒有俘得大流士。這時,巴克特里亞的總督比蘇斯率兵起事,擒殺了大流士,並自稱波斯國王,號為阿塔薛西斯四世,不久,比蘇斯為其同謀者所棄,終於被亞歷山大擒獲,亞歷山大召開了有巴克特里亞貴族參加的審判大會,並以公訴人身份指責比蘇斯竟對自己的君主和親戚大流士下毒手的罪行。
亞歷山大把自己打扮為波斯帝國政制的維護者,並依照波斯的傳統習慣在埃克巴坦那處比蘇斯以極刑。
大流士三世死後,波斯的阿黑明尼德王朝便告終結。亞歷山大遂成了波斯帝國的統治者,阿黑明尼德王朝「合法的」繼承人。
轉戰中央亞細亞斯皮泰門的起義
亞歷山大佔領了波斯的廣大地區以後,侵略野心並沒有因此終止。為了懾服東方的反抗,建立更大的霸權,便繼續興師北上,轉戰於中央亞細亞。
中央亞細亞是人類文明最早的搖籃之一,很早以前就有人類居住。居民長期過著軍事民主制生活。公元前六世紀,波斯人征服了這個地方,並將其分為行省,劃歸帝國版圖。
在波斯人統治時期,中亞人民並沒有真正地甘心屈服,聽命而從;勇敢尚武的當地人民經常以英勇的鬥爭,捍衛自己的獨立,不準波斯人進入他們難以通行的沙漠和山脈縱橫的壑谷。
亞歷山大侵入中亞時,遭到了當地居民頑強的反抗。公元前329年,亞歷山大進入巴克特里亞擒拿了比蘇斯以後,繼續北上,經過烏滸河(現稱阿姆河),來到了索格吉安那(粟特)。在攻佔首都瑪拉干達(現稱撒馬爾罕)時,亞歷山大遭到了勇敢善戰的索格吉安那部落激烈的反抗。愛好自由的山區部落,為了捍衛自己的獨立,與侵略者進行頑強的鬥爭,給他們以沉重的打擊,成千上萬的亞歷山大士兵和輜重隊被消滅在荒無人煙的山谷中。
同年,葯殺河(現稱錫爾河)上游爆發了索格吉安那部落的起義。據說這次起義是由騎兵軍官斯皮泰門發動的。
起義迅速地擴展到周圍的七個城市,並得到北方的馬薩格泰等部落和南方的巴克特里亞人的響應。亞歷山大為了懾服各地的起義,不得不親自率領著大軍前往鎮壓。在進攻起義中心居魯士波里時,亞歷山大和許多將領都負了傷。然而,亞歷山大終於攻陷該城,8000名當地居民慘遭屠殺,所有的婦女和兒童被賣為奴隸。
七座城市被亞歷山大相繼攻佔,但是要完全征服中央亞細亞各部族的人民,卻不是件容易事。中央亞細亞各省區的居民,多半還處於原始游牧階段,以自由公社成員為主,熟習騎射,勇敢善戰,酷愛自由,具有較強的戰鬥力。因此,與小亞細亞、腓尼基和埃及態度不同,他們把亞歷山大看做最大的侵略者和強盜。他們組織了自己的力量,協同斯皮泰門的隊伍,對亞歷山大進行了勇敢機智的鬥爭。
斯皮泰門是一位剛毅果敢、富有才士的部落首領。他的軍隊曾不止一次地襲擊亞歷山大的駐軍,甚至圍困了已被馬其頓攻佔的瑪拉干達。斯皮泰門採取游擊戰爭的戰術,避開亞歷山大的主力,襲擊他的零星部隊。他們常常把自己的人馬主動地撤退到無邊無際的草原里去,當亞歷山大的軍隊尾隨追擊的時候,選擇有利時機轉入反攻,殲滅敵人。當馬其頓一支部隊來進攻瑪拉干達時,斯皮泰門率軍主動解圍撤退,然後選擇有利的地理位置,突然沖向馬其頓軍。一排排利箭猛烈射向敵軍。他們的馬匹精力充沛,跑得快;馬其頓的馬匹則因長途跋涉,疲憊不堪。馬其頓軍無法應戰,倉皇撤向一條河谷。這時斯皮泰門率軍追來,馬其頓士兵紛紛跳河,不少人被淹死,其餘的人逃到河中一個小島上,全被亂箭射死。當亞歷山大聞訊率大軍趕來時,斯皮泰門早已轉戰他地了。斯皮泰門軍隊的這種靈活主動、神出鬼沒的作戰方式,弄得亞歷山大無可奈何,消耗了巨大力量。公元前328年春,亞歷山大調來了大批軍隊,起用了索格吉安那的長官,集中全力攻擊斯皮泰門。斯皮泰門在一次戰鬥中遭到了失敗。馬薩格泰頭目出賣了斯皮泰門,殺死了他,並把他的頭顱獻給亞歷山大。斯皮泰門的起義被鎮壓下去了。
亞歷山大為了懾服當地的起義者,鞏固被征服地區的統治,在東方建立了許多要塞城市。在中央亞細亞有阿里安那亞歷山大(現為赫拉特)、高加索亞歷山大(興都庫什山南麓)和邊區亞歷山大(現為列寧納巴德)等。亞歷山大在這裡派置馬其頓長官,駐紮軍隊。但是,要塞城市的建立仍然不能壓服當地人民的反抗。
隨著征戰的勝利,亞歷山大開始有些飄飄然了,他要學習東方皇帝的派頭,高踞人上,稱孤道寡,號令天下。據說在伊蘇戰役之後,當亞歷山大看到大流士三世豪華的營帳時,不禁讚歎:「這樣才像個皇帝!」後來,他果然模仿起東方皇帝的樣子,戴波斯帽,穿米底衣,成套地抄襲東方皇帝在日常生活各方面的作法。對於這些,亞歷山大的將領們雖有不滿,尚可容忍。但是有些溜須拍馬之輩,看透了亞歷山大的心思,進一步提出要奉亞歷山大為神,對他不像過去那樣行接吻禮,而是要行匍伏禮,下跪磕頭。這些阿諛奉承的言論,贏得了亞歷山大的讚賞和歡心度,但卻激怒了一些長期跟隨亞歷山大出生入死而在某種程度上又平起平坐的將領和官吏。將領克雷塔斯是亞歷山大的恩人,在格拉尼庫河戰役中救過亞歷山大的命,其姐姐還是亞歷山大的奶媽。因為彼此關係密切,所以克雷塔斯相當大膽地反對當時的許多做法。在一次宴會上,克雷塔斯指責亞歷山大不認腓力而認阿蒙為父,責備他的宴會中如今沒有自由人的席位,而只有野蠻人和奴隸的席位。亞歷山大勃然大怒,親手用矛刺死了這位對他忠心耿耿的統帥,哲學家卡利西尼斯是亞里士多德的門徒,性格倔強,剛直不阿。他任宮廷史官,在遠征中跟隨亞歷山大南征北戰,把遠征中每一「業績」和重大事件都記載下來,由專門的聯絡兵送回馬其頓。卡利西尼斯原先熱烈擁護亞歷山大,但是堅信希臘人的自由思想,不能容忍亞歷山大的一些做法。他在會議上公然聲稱,亞歷山大應當享受凡人可能受到的任何尊崇,但不能像對神一樣,給他修廟、塑像,進行供奉,把他與凡人分開;不能像對專制暴君那樣,行匍伏禮。愛好自由的希臘人對這種作法是不會答應的。如果他硬要這麼干,應當考慮考慮大流士三世的下場。
亞歷山大聽到這些話,暴跳如雷,後來借口卡利西尼斯與近衛軍陰謀事件有牽連將他處死。亞歷山大的這種作法在統治階級內部造成了越來越大的裂痕。
羅馬平民和貴族的矛盾
按照一般說法,羅馬貴族和平民等級之分開始於王政時代,這種等級劃分萌發於社會分工的需要,而後又和羅馬社會經濟發展引起財產分化、早期羅馬侵略擴張以及吸收外來移民有關,經歷了長期複雜的形成過程。
貴族來源於早期羅馬公社各氏族部落中的顯貴世家。相傳早在羅慕路斯時代,已從拉丁世家中選拔出100個「賢能者」組成元老院,後來又不斷吸收兼并而來的部落顯貴補充元老院,據說從合併的薩賓人和隨同老塔克文遷居羅馬的伊達拉里亞人之中,先後各增補了100人進入元老院;這些選入元老院的人尊稱為「元老」或「父老」,他們的家族和後代就被稱為「父族」或「貴族」。文獻記載王政時代組成早期羅馬公社的三部落各有100元老,共300元老組成元老院,這些數字如此整齊當然並不可靠,但在當時逐漸產生了元老貴族則是完全可信的。
平民不但人數眾多,而且來源比貴族更為複雜。平民來自上述部落中的非顯貴世家、脫離保護關係的依附民、零散遷居羅馬的外邦人以及較后被羅馬征服的拉丁部落居民。起初,這些平民都包括在庫里亞組織之內,享有羅馬公社成員的權利。後來,由於羅馬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城市的興起,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外邦人移居羅馬,同時也由於羅馬不斷進行擴張,地域範圍逐步擴大,人口日益增多,因此,很難再把人們都編入三個氏族部落之內,只得把一部分居民排除在氏族組織以外。這些由於各種原因成批遷來的居民,主要居住在羅馬外部諸山如阿芬丁等地區,大多從事工商業活動,他們可能仍然保持其原有的氏族組織和宗教信仰。這些稍後遷入羅馬的大批居民構成了平民的主體。前此已編入庫里亞的平民,隨著時代的發展也有所分化,其中有些可能由於保護關係而成為貴族的依附民,另一些則與新來的平民匯合在一起,形成平民等級。
王政時代羅馬社會已發生嚴重分化。貴族擁有大量的土地和財富,在政治、軍事和宗教方面享受特權,把持各種公職,掌握國家權力。而平民的社會和政治地位低下,他們的權利則是不完全和不充分的。平民雖然享有作為私法權的通婚權和財產權,但在實際上卻受到種種限制。平民有產者有權參加公民大會,參軍服役,可是不能進入元老院和擔任國家其他要職。城市平民中只有少數人由於經營工商業發財致富,大多數人生活比較困難,甚至處於貧困境地。鄉村中的平民缺少土地以至沒有土地。窮困的平民向貴族租佃土地,借貸財物,受著貴族的壓榨和盤剝,甚至遭受貴族的奴役。
儘管如此,在王政時代由於貴族和平民等級劃分剛剛產生,兩個等級之間界線還不十分嚴格和分明,他們雖然存在矛盾,尚未發展到嚴格對立的地步。另外,王政後期伊達拉里亞人入主羅馬,伊達里亞王採取一系列政策措施,籠絡平民,壓制打擊貴族勢力,以加強和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據說塞爾維烏斯·圖裡烏斯實行改革,不分貴族和平民,將全體羅馬居民根據財產資格劃分等級並確定其相適的權利和義務,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平民有產者的地位;他還把貴族霸佔的公有地分給平民。高傲者塔克文壓制和打擊元老貴族,處死了一些元老貴族,以至於元老院出現空額也不增補。這些措施可能鉗制貴族勢力的發展,起到了暫時延緩等級矛盾發展的作用。
然而,在公元前510—前509年推翻王政和建立共和國以後,平民和貴族的矛盾與鬥爭日益尖銳起來。貴族直接掌握政權后,力圖鞏固自己的特權,擴大政治和經濟方面的勢力,同時,他們為了維護自己的特權地位,在內部實行聯姻,封閉起來,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完全排他性的等級。這樣,貴族和平民等級界線森嚴,涇渭分明,他們在政治和社會方面的權利不平等,必然導致這兩個等級發生衝突。另一方面,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平民的處境更加惡化了。他們在政治上繼續受到貴族的壓迫,在經濟上也日漸貧困化。由於共和早期工商業的衰落,一部分原先經營工商業活動的平民不得不轉向農牧業生產,加上人口增加,少地和無地的平民數目急劇增加起來。雖然隨著羅馬的對外擴張,兼并而來大片公有地,但大部分被貴族所侵佔,平民很少分得土地。同時,連年的戰爭也加重了平民的兵役和捐稅的負擔,加之敵人蹂躪鄉村田地,以及遭受天災人禍,往往造成平民負債纍纍,家破人亡。貧苦的平民有些投靠貴族,充當依附民;有些則向貴族借貸錢糧,維持生計。但在當時高利貸盛行,利息很高。又按債務習慣法,借債須以債務人及其家屬的人身為抵押,到期不能償還,債主有權拘禁抵債者,強使他們充當債務奴隸,甚至出賣到國外。因此,平民迫切要求改善自己的困苦境地,在經濟上圍繞著爭取土地和取消債務奴役制問題展開鬥爭。同時在政治上,平民也強烈要求提高自己的地位,保障人身自由和合法權益,特別是富有平民要求享受與貴族平等的權利,參與政權,結束貴族獨攬大權的局面。
共和初期的平民鬥爭
根據傳統說法,平民反對貴族鬥爭最早發生在公元前494年。這次衝突的起因是債務問題。當時,平民不堪忍受債務奴役,特別是服役出征的平民戰士甚至有戰功的軍官都因負債遭受殘酷折磨,紛紛起來抗議。在軍事形勢緊張的情況下,為了平息平民的義憤,執政官塞維利烏斯頒布法令,禁止債主出售服役軍士的財產和子女。不料在戰爭勝利后,另一執政官克勞狄拒不執行這條法令,聽任債務人受債主的擺布。因此,再次出征的平民群情激憤,集體撤離到安尼奧河對岸、離城五公里的聖山上,表示要與羅馬脫離關係。這一行動使貴族大為驚慌,因為當時羅馬周圍強敵如林,戰爭此伏彼起,平民的軍事力量對羅馬來說是必不可少的。於是,貴族不得不作讓步,派使者和平民進行談判,最後取得了和解。根據達成的協議,平民得到了推選自己的官員的權利,即每年從平民中選出兩位保民官。保民官的人身不可侵犯,其職責是保護平民不受貴族官員的橫暴侵犯,他們行使的否決權後來獲得進一步發展,可以制止和否定國家官員的決定乃至國家機關的法案,大概在保民官產生的同時或稍後,又設置了兩個平民市政官作為保民官的助手,他們負責阿芬丁山上平民神廟的祭祀、保管檔案等,後來其權力也有所擴大。平民第一次撤離鬥爭的結果,可能還爭取到釋放當時被拘禁抵債的人,取消了未償還的債務,但並沒有廢除債務奴役制。
保民官最初是如何產生的,由於缺乏確鑿可靠的史料,難以斷定。根據公元前471年保民官普布利里烏斯·沃來羅法推斷,當時由平民按特裡布斯組織召開只有平民才能參加的特裡布斯平民大會(ConciliumPlebis)已獲得正式承認,當年的保民官就是在平民大會上選舉產生的。據說平民大會投票時鬥爭十分激烈,保民官命令無投票權的人走開,貴族青年不走,幾乎動武。特裡布斯平民大會是平民的政治集會,它推選平民自己的官員,可能還審理粗暴侵犯平民權利而處以罰金的案件。特裡布斯平民大會通過的決定(Plebi?
scita)起初只對平民有效,後來圍繞著平民決定不經任何批准即對羅馬全體公民具有法律效力問題展開長期和複雜的鬥爭。但是,無論如何,到公元前471年,平民經過鬥爭爭得到選舉保民官和創設平民大會的權利,這是確鑿無疑的。
共和初期平民還開展爭取土地的鬥爭。相傳公元前486年的執政官斯普里烏斯·卡西烏斯是第一個提出土地法案的人。他建議把剛從赫爾尼克人奪來的土地的一半分給平民。
另外他還想收回貴族佔有的公有地,和新獲得的土地一起進行分配,這樣可以較徹底地解決平民缺少土地的問題。這一法案遭到貴族激烈反對,卡西烏斯被指控僭取王權而被處死了。在這以後連續十幾年保民官都提出土地法案,但均未獲得通過。在此期間大多是費邊和克勞狄氏族貴族當政,他們頑固地反對平民的土地法案,執政官克勞狄在公元前480年收買一個保民官反對另一個保民官以阻撓土地法案的通過。
在公元前473年還發生了保民官簡努西烏斯被暗殺的事件。
直到公元前456年,根據保民官伊啟里烏斯提議通過了一項法令,把阿芬丁山上的土地分給平民以供居住。總之,平民爭取土地鬥爭經常受挫,沒有取得顯著的成果。
十二銅表法
直到公元前五世紀中葉,羅馬的法律只依習慣法,因循先例,沒有成文規定。習慣法的規範比較含糊,對法律的解釋權和司法審判權掌握在貴族官員手中,他們時常濫用職權欺壓平民。平民為了保障自身的安全和財產,反對貴族司法上專橫行為,要求編纂成文法。據說為此而進行的鬥爭持續數年之久,公元前462年保民官哈爾撒提議編纂成文法,遭到貴族堅決反對,直到公元前451年才組成10人團,其成員全是貴族,賦以全權,制訂法律。相傳10人團只編出了十個法表,次年另選了第二個10人團,繼續編纂工作,又加上了兩個法表。這些法律條文刻在銅板上,故稱為「十二銅表法」。從法律條文來看,十二銅表法基本上是習慣法的彙編,包含著產生於不同時代、互相矛盾的各種法規。就階級實質來說,這部法典嚴格維護私有財產,保護貴族奴隸主的利益。但因為法律既已編製成明確條文,量刑定罪以此為準,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貴族的司法專橫。不過,由於貴族仍然保持特權地位,平民在法律上還不能和貴族處於平等地位。例如,在法典中雖已規定了訴訟程序,但平民對起訴時所用的術語和具體程序不熟悉,法庭開庭日期也未公布,因而平民起訴受到限制。尤其是在法典中規定禁止平民和貴族通婚,更是說明他們社會地位的不平等。在這以前,貴族不與平民通婚而在內部實行聯姻,可能習以為常,但從未有過法律禁令。十二銅表法中規定這兩個等級不許通婚,反映了貴族維護特權實行封閉達到頂點。這條被西塞羅等人斥之為不公正的立法,遭到平民強烈的反對,過了五年通過坎努利優斯法案,取消了這個法律禁令。
據說,因為10人團期滿后不肯交卸權力,尤其是其領袖克勞狄專橫跋扈,欺凌平民,導致了平民第二次撤離。這裡不免有虛構的成分,可能真正的原因是,平民在達到公布法律目的以後要求恢復並改進原來的政制,又進行了一番鬥爭。結果,10人團被迫下台。公元前449年選出瓦列里烏斯和荷拉提烏斯為執政官,他們實施了三項法律。第一條法律是恢復了上訴權(Provocatia),即當公民被高級長官判處死刑或其他重刑時,他有權向公民大會提出上訴。據記載,在公元前509年羅馬公民已獲得上訴權,可是後來被10人團取消了,因此公元前449年立法重申這一法律。第二條法律是確認平民大會通過的決定為全體人民都必須遵守。這樣,平民大會的地位和作用大為提高,發展成為羅馬立法機構之一。第三條法律是涉及保民官人身的神聖不可侵犯性,根據這一法律,凡是侮辱保民官的人都要被處死,並沒收其財產。以前保民官的人身不可侵犯是由平民立誓懲處侮辱者得到保障,到公元前449年則正式得到法律保護。大概在公元前471年保民官已增至4人,到公元前449年可能增至10人。
以後,大約在公元前445年平民爭取到和貴族通婚合法權的同時,他們又要求擔任執政官之職。貴族當然不願把高級官職輕易讓給平民,但為了應付平民要求參政的鬥爭,答允設置軍政官這種特殊職位;每年選舉產生執政官還是軍政官則由元老院決定。軍政官具有協議性質的執政官的權力,初為3人,后增至6人,無論貴族還是平民皆可出任。這種改變可能也出於軍事方面的原因,因為當時羅馬對外戰爭頻繁,兩個執政官不勝軍職,需要更多的軍事指揮官,而平民在軍隊中佔有相當大的力量,歷來擔任各級軍官,具有作戰經驗。據說,公元前444年選出的三個軍政官之一是平民。
儘管如此,由於軍政官是在森都利亞大會選舉產生,在那裡貴族佔據優勢,因此在公元前400年以前擔任軍政官的主要是貴族,平民當選為軍政官的甚少。
公元前443年設置兩個監察官職位,規定只能由貴族擔任,據說這也同平民反對貴族鬥爭有關。因為設立軍政官之職后,平民擔任此職握有執政官大權,而貴族不願把執政官全部權力交給平民,於是另設監察官來分擔執政官的部分職權。起初,監察官的職權是對公民進行財產調查,分配公民到相應的財產等級和部落,後來權力擴大,負責掌管國家契約,編製元老院名冊,監督社會風尚等。公元前421年原先作為執政官助手的財務官由兩人增至四人,負責管理國家財政,並對平民開放。據說公元前409年四個財務官中有三個是平民。可見,到公元前5世紀下半期,平民已經獲得擔任國家一些官職的權利,貴族壟斷政權的局面開始改觀。
平民鬥爭結果
公元前5世紀末和前4世紀初,羅馬貴族和平民的鬥爭一度沉寂下來,究其原因,大概是和當時接連不斷地進行對外戰爭有關。面對埃魁人、沃爾斯奇人、伊達拉里亞和高盧人威脅和入侵,平民和貴族不得不暫停鬥爭,團結對敵。可是,在高盧戰爭后,兩個等級之間的鬥爭重新爆發了。平民經過前一階段的鬥爭雖然在政治和社會方面取得一些權利,但與平民下層密切相關的經濟問題並未解決。隨著羅馬的擴張,公有地數量有所增加,貴族乘機大量侵佔土地,平民所得無幾,土地仍感不足。據說在公元前396年羅馬征服威伊以後,曾分給每個公民四猶格(一說七猶格)土地,平民的土地要求得到部分滿足。可是,長期戰爭特別是高盧戰爭的破壞,加速了小農的破產和土地的集中,同時債務盤剝和奴役也更嚴重了。因此,土地、債務和爭取政治上平等權利問題結合起來,又提到鬥爭的日程上來。
傳說從公元前376年到前367年間,平民和貴族展開了激烈的鬥爭,終於迫使貴族作出讓步,在公元前367年通過了著名的保民官李錫尼烏斯和綏克斯圖斯法案:(一)已付債息一律作為償還本金計算,未償還部分分三年歸還;(二)佔有公有地的最高限額為500猶格;(三)取消軍政官,重選執政官,兩個執政官之一須為平民所擔任。而綏克斯圖斯本人在公元前366年當選為第一個平民出身的執政官。
既然平民獲得擔任國家最高官職的權利,其他的官職也就對平民陸續開放了。公元前366年從執政官職權中分出審判權交給新設的行政長官,起先這一職務只能由貴族擔任,到公元前337年允許平民也可擔任。在公元前367年設置了兩個貴族市政官,過了一年便規定由貴族和平民每年輪流出任。公元前356年和前351年平民魯提魯斯先後就任獨裁官和監察官,說明這兩個國家重要官職也可為平民擔任。公元前342年通過蓋努克優斯法,規定兩個執政官皆可為平民擔任。公元前339年平民出身的獨裁官披羅又實施了三項法律:(一)兩個監察官之一須從平民中選出;(二)把元老院對公民大會通過的決議的批准權,改為高級長官提交公民大會通過的議案事先經過元老院審議。這一法律看起來是改變了元老院批准公民大會決議的程序,實際上則是削弱了元老院的權力。(三)重申平民決定具有法律效力。
平民在政治鬥爭中取得的勝利,加強他們的陣地,有利於他們在社會和經濟方面鬥爭的開展。公元前357年保民官圖伊利烏斯和墨納尼烏斯把借貸的最高利息限定為1/12,即81/3%。公元前352年國家設立五人團,幫助負債人解決困難。公元前347年又把原有利率減半。公元前344年宣布了延期償付令。公元前342年通過簡努西烏斯法,禁止高利貸。公元前326年通過了波提利烏斯法案,禁止以人身抵債,廢除了債務奴役。從此以後,平民免除了淪為債務奴隸的威脅,人身自由得到保障。公元前304年市政官弗拉維優斯把訴訟程序和法庭術語彙編成冊,公諸於眾,並公布了開庭日和不開庭日,這使貴族失去了對法律和曆法知識的壟斷,保證平民在法律方面享受到實際平等的權利。公元前300年通過瓦列里烏斯法,重申公民對包括獨裁官在內的高級官員的判決有上訴公民大會的權利。同年還通過了保民官歐古爾尼烏斯兄弟法案,把大祭司和占卜官各由4人增至9人,所增加的人數都從平民中選出。宗教職務在羅馬被認為是神聖的,一直為貴族所把持,現在也被平民分享。至此,平民和貴族在擔任國家公職方面已經沒有任何重要區別了。
平民反對貴族最後一場大規模的鬥爭發生在公元前287年,據說這次鬥爭的起因是債務問題,但比較可能的是,其原因帶有政治性質。當時平民舉行了最後一次撤離,佔領了台伯河對岸的雅尼庫路姆山。後來,平民荷爾田希烏斯被任命為獨裁官,他公布一項法律平息了平民騷動,這項法律再次批准平民決定對全體公民都有法律效力。這樣,由公元前449年瓦列里烏斯和荷拉提烏斯法案所提出的權利,經過長達百餘年的鬥爭,終於得到最後確認。一般認為,這一事件標誌著平民反對貴族鬥爭的勝利結束。大約與此同時,羅馬征服和統一了義大利。從此以後,羅馬進入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經過兩百餘年的鬥爭,平民在政治、社會和經濟方面不同程度地取得了成果。全體平民在政治和法律上爭得了與貴族享受平等的權利,他們有權擔任國家公職,可以參加特裡布斯大會,行使政治權力,在法理上成了共和國的主人。平民與貴族通婚的合法化,使平民取得和貴族平等的社會地位。平民的經濟地位通過鬥爭也有所改善。這就使得羅馬公民內部關係得到調整,擴大了共和國的社會基礎。特別是廢除債務奴役制,劃清了自由民和奴隸之間的界限,開創了羅馬奴隸主不再奴役本國公民,而是奴役外籍奴隸的道路。後來隨著奴隸制的進一步發展,羅馬公民內部矛盾逐漸讓位於奴隸主階級和奴隸階級之間的對立,使羅馬發展成為一個典型的奴隸制國家。
平民地位的提高,特別是國家高級官職對平民開放,對於平民中的富裕上層具有重要意義。他們一旦當選為高級官員,便有可能經過遴選參加元老院。同時通婚權又使他們通過聯姻方式與貴族融合起來。大約在公元前4世紀下半期和公元前3世紀初,平民上層便與貴族逐漸合流,形成所謂「新貴」,共同把持政權。因為在等級鬥爭過程中,貴族日趨衰落,他們屢屢參戰,死亡枕藉,家族凋敝。狹隘的貴族內婚習俗也使其世系不健全。相反,平民的政治影響和勢力與日俱增,特別是富有平民參與政權,成為當時社會上顯赫人物,貴族之中許多人拋棄門第之見,開始與平民上層結好;而平民上層也有意攀附貴族,互相聯姻,逐漸溶為一體。他們獨攬大權,排斥異己,利用職權大量侵吞公有地,大規模使用奴隸進行生產勞動,變成為新的奴隸主階級上層。據說,李錫尼烏斯和綏克斯圖斯法案通過後不久,李錫尼烏斯、綏克斯圖斯和吉努西烏斯等平民家庭首先變成了新貴。以後新貴陸續增加,到公元前4世紀末出現了十幾家新貴。在新貴之中也有來自拉丁姆和坎佩尼亞城市的顯要人物,如圖斯庫羅姆城的弗爾維烏斯家族便是拉丁人中最著名的新貴家族。
富有的平民變為新貴分出去,餘下的平民主要是佔有土地或缺少土地的農民、城市手工業者和商人以及貧民。他們在等級鬥爭過程中地位有所改善。儘管土地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但隨著羅馬對外侵略擴張,建立軍事殖民地以及分配少量的公有地,也滿足了部分平民對土地的要求。據統計,從公元前343至前264年,大約把6萬份地分給拉丁人和羅馬人,其中羅馬人約佔4萬份。債務的減免,土地集中有所緩和,也使羅馬小農得以維持。自由農民積極支持並參與羅馬對外侵略擴張活動,他們構成了羅馬軍隊的主要來源。另外,由於羅馬地位提高和城市工商業的發展,以及公民權的擴展,吸引了大批移民特別是拉丁人移居羅馬,使城市人口迅速增加。他們之中包括大量的被釋放奴隸和脫離保護關係的依附民。同時,由於大土地所有制的發展,奴隸勞動開始大規模使用,使農民喪失土地和工作機會,失去土地的農民流入城市,與原來的城市貧民匯合而成流氓無產者。
這樣,在作為奴隸主統治階級上層的新貴出現的同時,也形成了與之相對立的新的平民階層。
經過貴族和平民長期鬥爭,羅馬城市國家制度也逐漸完備起來。除了原有的庫里亞大會和森都利亞大會以外,又增添了特裡布斯民眾大會和平民大會,作為具有最高立法權的公民大會。羅馬公民在這兩個大會上表決通過國家立法、選舉保民官、市政官、財務官和其他低級官員,審理涉及被高級官員課以罰金的上訴案件和其他案件。森都利亞大會決定戰爭和和平問題,選舉執政官、監察官和行政長官,審理涉及被高級官員判處死刑和其他重刑的上訴案件。庫里亞大會已經完全喪失其政治意義,僅在形式上授予高級長官的職權而已。由於國家職能的增加和國家事務的繁多,各種高級官職也相應地設置和增加起來,進一步完善了國家機器。在羅馬共和國政制中,元老院處於權力中心的地位,擁有廣泛的權力,決定著內外大政,實際上成了羅馬共和國最重要的國家機關。至此,羅馬國家具備以元老院為中心的一整套國家機構。
「到阿芬丁山去」
公元前494年的一天,羅馬城內人聲鼎沸,群情激憤,全副武裝的人們彙集成一支隊伍,浩浩蕩蕩湧出城門,有人高聲喊著:「走吧!拋棄那貴族的羅馬,去建立一個我們自己的城市!」「走啊,到阿芬丁山去!」原來,這是羅馬共和國早期平民反對貴族鬥爭中激動人心的一幕。
塞維·圖裡烏改革以後,平民雖然獲得了某些政治權利,但仍受到很多限制,貴族富豪依舊操持權柄。廢除王政,趕走伊達拉里亞人以後,公元前509年,羅馬貴族建立起共和政體,設立了兩名任期只有一年的執政官,充任國家名義上的統治者。按規定,執政官必須由貴族擔任,平民不得當選;執政官的職權處於貴族元老院的嚴密監督和控制之下。因此,元老院實際成為國家命運的真正主宰,羅馬共和國從一開始就打上了貴族政治的鮮明印記。
共和初年,隨著土地和債務問題日益突出,平民和貴族圍繞政治權利展開了激烈的鬥爭。早在王政時代,平民就被剝奪了分享公地的權利。儘管平民替羅馬國家當兵打仗,流血流汗,羅馬領土日漸擴展,可是打仗奪來的大片土地卻落入了貪婪的貴族手中,平民照舊無權使用。苦於缺乏足夠的土地,加上繁重的戰爭稅役,許多下層平民被迫負債破產,淪為債務奴隸。在抵債的名義下,債主任意拘押、虐待債奴,甚至慘無人道地割裂其肢體。不僅下層平民,就連一些富裕平民也對貴族壟斷政權、排斥異己的行徑深表不滿。
這一年,羅馬與外族再次發生戰爭,正當用人之際。平民提出要貴族放棄殘害平民的債務法,否則拒服兵役,貴族假言應允,隨後又背棄諾言。於是廣大平民發動了這場向阿芬丁山進發的「撤離運動」(據說歷史上曾先後發生過三次這樣的平民撤離運動)。這一來,羅馬兵力削弱,生產停頓,直接動搖了貴族共和國的統治根基。元老院貴族十分驚慌,連忙派代表趕到阿芬丁山與平民談判,訂立了「神聖約法」。在平民的壓力下,貴族不得不同意減輕他們的債務負擔,尤其是承認平民有權選出兩名保民官,作為維護自身利益的代表。按規定,保民官人身不受侵犯,直接對平民負責;凡是元老院或高級官吏採取的任何有損平民的行為,保民官都有權干預,可以行使否決權,只要說一聲「veto」
(拉丁文意思是「我禁止」),這些行動或法令就不能生效。
現今,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擁有的「否決權」,其實就來源於這種古老的制度。
設立保民官,是平民的一大勝利,卻引起貴族的極度恐懼。相傳公元前491年,貴族科里奧萊努斯因反對設立保民官陰謀敗露,竟投靠外敵,引狼入室,妄圖血洗羅馬。這件事至少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雙方之間深刻的矛盾。
雖然有了保民官,但還只能囿於已有的法律來行事。那時羅馬通行習慣法,沒有寫成文字,貴族仍能利用其對法律的解釋權,在司法審判方面維護自己的特權,繼續迫害平民。因而,人們迫切希望能有一部權威的成文法律。經過不懈的鬥爭,羅馬國家終於在公元前451—前450年制訂並公布了這樣一部成文法。法律條文被鐫刻在銅牌上,最初有十塊,后又增加了兩塊,懸挂在羅馬廣場之中,這就是有名的「十二銅表法」。它的內容主要體現了保護貴族和富裕平民私有財產的傾向,但同以往沒有成文法律可依、任憑貴族隨意解釋的狀況相比,畢竟是進了一步,對貴族那種無法無天的行為多少起到一些限制作用。公元前445年,羅馬國家通過保民官坎努利亞提出的法案。據此,平民取得了與貴族通婚的權利,這是對舊傳統的又一次衝擊。
公元前376年起,保民官李錫尼和塞克斯圖在平民支持下,經過十年的持續努力,終於使得他們的法案獲得批准。
這項法案規定,所有羅馬公民,包括平民,都有權佔有和使用公地,但佔有數額最高不得超過500尤格(約合我國近2000市畝),這樣既確認了平民擁有分配公地的權利,同時也對貴族兼并土地作了一定限制。法案還提出,當選執政宮中必須有一人來自平民,法案通過的第二年,塞克斯圖正式當選為首任平民執政官。此外,法案在債務問題上也作了有利於負債平民的規定。公元前326年通過的波提利阿法案,從法律上根本否定了債權人私自拘禁負債人的權利,實際上等於宣布債務奴隸制的廢除。從此之後,包括平民在內的全體羅馬公民便不再會因為債務而淪為奴隸了。結果,外族人變成了羅馬奴隸的惟一來源,自由公民與奴隸之間出現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這同希臘雅典的情況是相似的。
共和國早期平民反對貴族鬥爭的終結,一般以公元前287年霍騰西阿法案的頒行作為標誌。根據它的規定,平民大會開始擁有立法權,平民作為自由人的法律地位得到了鞏固。
經過幾個回合、長達二百來年的鬥爭,平民取得了顯著的勝利,經濟地位和政治地位都有了一定的改善。過去氏族貴族的特權大體上已被廢止,羅馬國家的階級關係有所調整。然而從勝利中得益最大的不過是上層的富裕平民。富裕平民通過擔任國家高官和通婚途徑,漸漸與原先的貴族合流,形成新的國家當權派——豪門貴族,這樣,羅馬仍舊保持了它的奴隸主貴族共和國的性質。對於一般平民來說,他們總算告別了淪為債奴的命運,取得了國家全權公民的身份。
布匿戰爭
兩千多年前,迦太基和羅馬兩個奴隸制國家,為了爭奪西地中海的霸權,發生了一場延續一個多世紀的著名戰爭。
因羅馬人稱迦太基人為布匿人,所以戰爭被稱為布匿戰爭,歷史上也一直這樣沿用。
羅馬人和迦太基人之間早有接觸,不過在公元前3世紀中期以前,他們基本上是友好相處的。公元前6世紀末他們訂立過一個友好條約,公元前348年又續訂了條約,進一步調整兩國之間的關係。當時迦太基人主要是與希臘人競爭,特別是爭奪西西里,無力直接染指義大利半島,而羅馬人在當時則把主要精力放在對義大利半島的擴張上,商業尚不發達,因而與迦太基人無論在貿易或殖民方面,都無直接的利害衝突。羅馬人統一中義大利之後開始向南義大利擴張,這時,迦太基人還沒有把羅馬人看做潛在的競爭對手,仍然注目於和希臘人的爭鬥。羅馬人在南義大利遇到的是迦太基人的宿敵——希臘人的殖民城邦,戰爭爆發后,希臘人向希臘本土求援,伊庇魯斯國王皮洛斯率軍前來援助,羅馬人連連失利。迦太基人看到形勢緊迫,更害怕皮洛斯進軍西西里,於公元前279年和羅馬訂立了互助條約,向羅馬提供海軍和財政援助。後來羅馬人扭轉了戰局,最後於公元前275年打敗了皮洛斯,迫使他率領殘餘部隊撤回希臘,繼而征服了整個南義大利。
羅馬統一義大利之後,一躍而成為西地中海的強國,形勢發生了根本的變化。西地中海的國際關係由迦太基人和希臘人的角逐變成為迦太基和羅馬的兩強爭雄。迦太基在當時已發展成為西地中海區域首屈一指的強國,所統轄的領土包括北非西部沿海地區、比利牛斯半島南部、撒丁和科西嘉以及西西里西部海岸。他們原希望在打敗希臘人以後他們能獨佔整個西西里,認為以農業為主的羅馬不會對海外發生多大興趣,然而,正處於蒸蒸日上的羅馬不以佔有整個義大利為滿足。它在征服義大利過程中,奴隸制發展了,工商業也發展了,這些都要求它在征服義大利之後向海外進行新的擴張。羅馬繼續對外擴張必然要和迦太基的既得利益發生矛盾,舊日的盟友變成敵手,兩個古代奴隸制國家之間爆發戰爭便是不可避免的。
西西里富饒而肥沃,宜於穀物生長,迦太基人為了佔有它和希臘人爭鬥了數百年;而羅馬人在征服義大利之後和西西里只隔著一條狹窄的墨薩納海峽,近在咫尺,為之垂涎。
這樣,西西里便成了羅馬人和迦太基人爭奪的第一個目標,於公元前264年爆發了第一次布匿戰爭。
第一次布匿戰爭
第一次布匿戰爭的導火線是墨薩納爭端。墨薩納位於西西里的東北角,公元前289年敘拉古僭主阿加托克利死後,他原先在義大利坎佩尼亞招募的雇傭軍佔領了墨薩納,建立了自己的政權。那些雇傭軍自稱為「馬墨爾提尼人」,意為戰神馬爾斯的人。阿加托克利的繼承人發動了對他們的戰爭,擊潰了他們的抵抗,約在公元前265年包圍了墨薩納城。被圍者處境危急,決定向外求援,一些人提議請求迦太基人保護,另一些人鑒於血緣關係,建議與羅馬結盟。在墨薩納海峽巡邏的迦太基軍隊開進了城裡,敘拉古軍隊沒有抵抗便撤退了。羅馬在援救墨薩納問題上因事關重大而未能迅速作出決策。一方面,羅馬人不能眼看著墨薩納落入迦太基人手中,進而控制整個西西里,封閉西地中海;但另一方面,羅馬人深知迦太基雄厚的財力和強大的軍力,特別是海軍的威力,出兵墨薩納就等於立即和迦太基人開戰,因而不得不慮及未來戰爭難以預料的結局。元老院意見分歧,問題提交到百人團大會,最後百人團大會作出了出兵西西里的決定。
公元前264年,羅馬軍隊渡過墨薩納海峽,揭開了戰幕。羅馬軍隊進展順利,擊潰了敘拉古軍隊,迫使迦太基軍隊後撤,佔領了墨薩納城,然後又沿著西西里東海岸南下,直抵敘拉古城下,敘拉古不得不和羅馬結盟。敘拉古與羅馬結盟大大便利了羅馬軍隊的進一步的軍事行動,羅馬軍隊在西西里東南部繼續推進,經過半年多圍攻,於公元前262年夏攻下了迦太基人在西西里南岸的主要據點阿格立真坦。羅馬軍隊進城后大肆劫掠,有2萬名俘虜被賣為奴隸。
羅馬軍隊取得初步的勝利,控制了西西里東部和東南部的廣大地區,但戰爭的勝負遠未確定。因為迦太基的艦隊還沒有受到攻擊,在羅馬沒有海軍的情況下,迦太基可以利用海軍進行回擊,封鎖西西里和義大利海岸,斷絕羅馬軍隊的後路,置羅馬軍隊於絕境,也正是懾於迦太基海軍的威力,西西里南岸的不少大城市繼續據守著。為了爭取最後勝利,羅馬人作了巨大的努力和犧牲,在希臘人的指導下,迅速建立了一支艦隊。當然,這支艦隊在機動性和作戰經驗方面,都遠不如迦太基艦隊。為了彌補自己的不足,同時發揚羅馬步兵良好的戰鬥素質,羅馬人發明了新的海戰戰術,即在每隻船艦的艦首安裝一種前端裝有鉤子、兩側裝有欄杆的弔橋,前進時豎起,可以阻擋敵人投擲武器的攻擊,接近敵人時放下,弔橋前端的鉤子便像烏鴉嘴一樣鉤住敵艦的甲板,步兵如履平地從上面衝過去,與敵人展開短兵相接的戰鬥。
公元前260年,羅馬艦隊和迦太基艦隊在西西里島北面的米列海岬(在墨薩納西邊)展開了一次大海戰,羅馬軍隊用上述橋艦第一次打敗了迦太基艦隊。為了慶祝這次海戰的勝利,羅馬廣場建了一座大理石紀念柱,上面用俘獲的迦太基艦首作裝飾。羅馬利用艦隊進攻科西嘉和撒丁島,公元前259年在撒丁島附近再次打敗了迦太基艦隊。
迦太基人在陸上和海上失利之後,退到西西里西部,憑藉那裡的海軍要塞固守,戰爭出現了相持局面。羅馬人看到在西西里迅速取勝是不可能的,便決定進攻迦太基本土。公元前256年,執政官雷古盧斯和曼利烏斯率領由330隻船艦組成的羅馬艦隊,載著四萬名步兵,遠征非洲,第一次布匿戰爭進入第二階段。
羅馬艦隊由墨薩納出發,在西西里南岸的埃克諾穆斯海岬附近遇上了由350隻船艦組成的迦太基艦隊,展開了西方古代史上一次著名的大海戰。羅馬的橋艦再次發揮了威力,大敗迦太基艦隊,迦太基損失約100隻船艦,羅馬只損失24隻。羅馬軍隊在迦太基東面的克盧佩亞登陸,進展順利,屢敗迦太基軍隊,一直進抵到離迦太基城不遠的地方。迦太基人見形勢危急,請求媾和。但是自負而缺乏遠見的雷古盧斯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勝利,提出了一些對方無法接受的、帶污辱性的條件,結果坐失良機,使唾手可得的勝利化為泡影。迦太基迅速徵集了新的雇傭軍,大敗軍馬軍隊,雷古盧斯本人被俘,只有兩千人潰逃到克盧佩亞。公元前255年,載著殘餘軍隊的羅馬艦隊在返國途中又遭遇風暴襲擊,使羅馬遠征軍幾乎全部覆沒。
戰場重新回到西西里。羅馬人重建了艦隊,於公元前251年攻下了西西里北岸的主要城市帕諾爾穆斯,後來又一下把迦太基人擠到西西里西部的利里拜烏姆和德瑞帕努姆。
公元前247年,西西里的迦太基軍隊改由年輕的哈米爾卡爾指揮,他在西西里陸上向羅馬軍隊展開了反擊,同時從海上騷擾義大利,使迦太基人在西西里的處境有所改善。不過羅馬人在重建了再次被風暴摧毀的艦隊后,展開了新的攻勢,終於佔領了迦太基人在西西里的最後據點利里拜烏姆和德瑞帕努姆,公元前241年又在西西里西部的埃伽特斯群島附近的海戰中打敗了迦太基艦隊。連續二十三年戰爭已經使迦太基筋疲力盡,只好授權哈米爾卡爾與羅馬談判媾和。這時羅馬也感到財匱力乏,便與迦太基簽訂了和約。和約規定迦太基向羅馬割讓西西里及其與義大利之間的其他島嶼,十年內向羅馬賠款3200塔蘭特。這樣,第一次布匿戰爭以羅馬的勝利告結束,西西里成了羅馬的第一個行省。公元前238年羅馬又乘迦太基雇傭兵和奴隸起義的機會,佔領了科西嘉島和撒丁島,后把它們變成了羅馬的行省。
第二次布匿戰爭
第一次布匿戰爭並沒有徹底解決羅馬和迦太基之間的矛盾。羅馬雖然擴大了勢力範圍,得到了巨額的戰爭賠款,但還沒有掌握對西地中海的控制權,而迦太基並不甘心失敗,它雖然戰敗,但它的經濟政治力量並沒有被摧毀。它利用它所擁有的廣大的殖民地的豐富資源,輕易地償付戰爭賠款,迅速從戰爭災難中恢復了過來。因此,爆發新的戰爭勢在必行。
迦太基在第一次布匿戰爭結束之後不久即開始為新的戰爭進行準備。它在平定了國內的雇傭兵和奴隸起義以後,於公元前237年派主戰派代表、曾經在西西里擔任過迦太基軍隊司令的哈米爾卡爾率軍去西班牙,恢復和擴大在那裡的地盤,以彌補在上次戰爭中的損失,並為未來的戰爭準備進攻基地。公元前228年哈米爾卡爾在一次作戰中陣亡,他的女婿哈斯德路巴爾成為繼承人。哈斯德路巴爾進一步拓展了迦太基人在西班牙的領土,在西班牙的東南海岸建立「新迦太基」城,成為迦太基在西班牙的主要據點,附近巨大的銀礦又為迦太基提供了豐富的財政來源。羅馬對哈斯德路巴爾在西班牙的成就感到不安,但由於義大利北部的高盧人正準備南犯,形勢十分緊張,無力去西班牙抗爭,因而便於公元前226年派了一個使團到西班牙去,要求迦太基人不要越過希伯魯斯河。哈斯德路巴爾樂意答應這樣的要求,因為這等於羅馬人承認他們在西班牙既得的勢力範圍。公元前221年哈斯德路巴爾被人殺死後,哈米爾卡爾的長子、年僅二十五歲的漢尼拔成為繼承人。漢尼拔是古代偉大的軍事家之一,也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矢志與羅馬為敵,據說當哈米爾卡爾帶他去西班牙時,曾經讓他在神壇前發誓永遠仇恨羅馬。漢尼拔掌權后,繼續前任們的政策,幾乎征服了希伯魯斯河以西的整個地區,完成了戰爭準備。
第二次布匿戰爭的導火線是薩貢杜姆事件。薩貢杜姆可能在公元前226年後與羅馬結了盟,是希伯魯斯河以西惟一沒有被迦太基人征服的城市。漢尼拔為了挑起事端,於公元前219年春圍攻薩貢杜姆,薩貢杜姆沒有得到羅馬的及時支援,堅守八個月後陷落了。在薩貢杜姆陷落之後,羅馬於公元前218年春派以費邊為首的使團去迦太基交涉。羅馬歷史學家李維是這樣描述羅馬使者在迦太基元老院進行交涉的最後場面的:迦太基人拒絕了羅馬人的要求,「這時費邊撩起長袍前襟,做了個褶,說道:『這裡我給你們帶來了戰爭和和平,你們喜歡什麼,就挑嗎!』他的話得到了同樣高傲的回答,說他自己喜歡什麼,任他給。當費邊放下長袍宣布給他們戰爭的時候,所有在場的人一致回答說,他們應戰,並且將以應戰時的同樣決心進行戰爭」。這樣,第二次布匿戰爭便開始了。由於第二次布匿戰爭的整個進程始終和漢尼拔的行動,特別是和他遠征義大利的行動聯繫在一起,因而許多歷史家又稱這次戰爭為「漢尼拔戰爭」。
羅馬人對於這場新的戰爭也有準備,他們的計劃是由兩位執政官兵分兩路,一路以西西里為基地,進軍非洲,打擊迦太基本土;一路進軍西班牙,鉗制漢尼拔的軍隊。但在戰爭開始后,羅馬人的進軍計劃卻因他們自己行動遲緩和漢尼拔進軍的大膽和神速而被打亂了,漢尼拔的計劃是以西班牙為基地,避開羅馬人的海上優勢,由陸路進軍,翻越阿爾卑斯山,出人意料地出現於義大利,寄希望於他在義大利的軍事勝利會促使受制於羅馬的義大利同盟解體,從而打敗羅馬。
公元前218年春,漢尼拔率領由9萬步兵、1.2萬騎兵和幾十隻戰象組成的軍隊從新迦太基城出發,開始了對義大利大規模的軍事遠征。部隊順著西班牙東部向東北方向行進,渡過希伯魯斯河,穿過比利牛斯山,然後沿著高盧南部海岸繼續前進。羅馬人由於對漢尼拔的進軍意圖認識不足,拖延了出征西班牙的時間,當普·科爾涅利烏斯·斯奇比奧率軍從海路到達羅丹河口時,漢尼拔已經進抵那裡,並且迅速渡過了河,然後溯河北上,躲過了羅馬軍隊的攔截。斯奇比奧悟出了漢尼拔的進軍意圖,便派自己的弟弟格·斯奇比奧率領軍隊繼續去西班牙,自己則率一部分軍隊迅速上船,趕回義大利。這時,漢尼拔經過長途跋涉,於9月初到達阿爾卑斯山麓,他不顧嚴寒和飢餓的折磨,堅韌地在已開始被冰雪封蓋、人跡罕至的狹窄山道中前進。當他走出阿爾卑斯山的時候,身邊只剩下2萬步兵和6千騎兵,戰象幾乎都死掉了。漢尼拔進到山南高盧以後,讓疲憊不堪的部隊休息了一下,對兵員和給養作了補充,準備迎接即將開始的和羅馬軍隊的戰鬥。
羅馬元老院採納了斯奇比奧的意見,立即派他率軍去波河流域,準備在那裡阻擊從阿爾卑斯山下來的漢尼拔,同時命令另一位執政官率領的準備進攻非洲的部隊也由西西里開來義大利,與斯奇比奧會合。在波河支流提基努斯河和特雷比亞河流域,羅馬軍隊在漢尼拔的打擊下接連失利,高盧人發動了反對羅馬的起義,整個山南高盧倒向漢尼拔一邊,漢尼拔的第一步計劃實現了。在這種情況下,羅馬只好改為保衛中義大利,阻止漢尼拔繼續南進,於是便派兩位執政官分東西兩路進行攔截。漢尼拔選擇了穿過伊達拉里亞的近路,採用迂迴戰術,繞過了羅馬軍隊的營地,用四天三夜的的時間涉過了被認為無法通過的阿爾努斯河下游的沼澤地,出人意外地出現在羅馬軍隊的後面,在特拉西美諾湖北岸一處三面環山、一面臨源的谷地打敗了貿然追趕上來的羅馬軍隊。
特拉西美諾湖之戰是第二次布匿戰爭中的重要戰役,在這次戰役中,羅馬損失慘重,15000人陣亡,數千人被俘。
漢尼拔踏上了通向羅馬的大道,羅馬緊張起來。採取緊急措施:一方面加強城防;另一方面任命費邊為獨裁官,統一指揮軍事行動。然而漢尼拔並沒有直接向羅馬進軍,因為他知道,以他現有的兵力無論是採用急襲的方法,還是採用圍攻的方法,都不可能拿下羅馬,因此按照原先的設想,在義大利土地上縱橫馳騁,蹂躪義大利土地,打擊羅馬的抵抗力量,同時採用區別對待的手法以圖瓦解義大利同盟,孤立羅馬。這樣,他在特拉西美諾湖勝利以後,沒有立即揮軍南下進攻羅馬,而是向東穿過翁布里亞,進入皮凱努姆,到達亞得里亞海岸,在那裡補足給養以後再向南前進,進入阿普里亞。
費邊就任獨裁官后認真分析了敵我形勢,他看到漢尼拔的軍隊,特別是漢尼拔的騎兵戰鬥力強,羅馬軍隊難以直接抵禦,但是漢尼拔是孤軍深入,後援困難,急於求勝,而羅馬軍隊雖然屢遭失敗,但在本土作戰,人員和給養補充都比較容易,時間、地理對它有利,因而決定採用拖延戰略。費邊率領四個軍團在阿普里亞和漢尼拔接觸上了,雖然漢尼拔一再向他挑戰,但他總是避免和漢尼拔髮生大的衝突,駐守時紮營於不便於漢尼拔的騎兵活動的山區,行進時尾隨在漢尼拔軍隊的後面,伺機進行騷擾。費邊的拖延戰略在當時是比較可行的,但也包含著很大的風險。羅馬的威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義大利同盟城市對其人力、物力的支援,漢尼拔蹂躪義大利土地可能引起同盟城市和廣大農民對羅馬的不滿,從而倒向漢尼拔。在羅馬,人們對他拖延和漢尼拔決戰發起了越來越強烈的攻擊,稱他為「孔克塔托爾」,意即「遲疑不決的人」。他的騎兵長官米努基烏斯·盧福斯便是激烈反對他的戰略的人之一,利用他暫時不在軍隊的機會向漢尼拔出擊,取得了一次小小的勝利,這更增加了人們對費邊的不滿,但是不久米努基烏斯中了漢尼拔的埋伏,只是費邊及時趕來救援,才免於全軍覆沒。
公元前219年末,費邊六個月的獨裁官任期屆滿,統帥權交給新當選的執政官,這時要求與漢尼拔決戰的輿論越來越強烈。公元前216年夏,在南義大利的康奈附近的原野上發生了一場西方古代史上著名的大戰役——康奈戰役。雙方投入的兵力是:羅馬步兵8萬,騎兵6千;漢尼拔步兵4萬,騎兵1萬。從力量對比看,總的兵力漢尼拔比羅馬弱,但他卻佔有騎兵優勢。雙方沿奧菲都斯河列陣,羅馬陣線的中心部位是密集的重裝步兵,騎兵配置在兩翼,目的是以強大的步兵猛攻敵方的陣線;漢尼拔則把步兵排成半月形,突面對著敵人,騎兵放在兩側。戰鬥開始后,羅馬步兵向敵人陣線的中心部位發起強攻,敵人的中心部位開始后縮,羅馬軍隊繼續向前逼進,結果陣線越拉越長,隊伍越陷越深。這時,漢尼拔的兩翼步兵發起了攻擊,騎兵也向羅馬騎兵衝殺過來,在打垮羅馬騎兵后便包抄到羅馬步兵後面,立即形成了對羅馬步兵的包圍圈。羅馬軍隊驚慌起來,陣線開始混亂了,士兵越擠越緊,密集得使敵人槍無虛發,石無虛投。結果羅馬軍隊大部分陣亡,萬餘人被俘,倖存者甚少,漢尼拔軍隊僅損失六千。後來,「康奈」成了包圍並全殲敵人的大會戰的同義語。
康奈慘敗對羅馬是個重大的打擊,前線瓦解了,羅馬又作了漢尼拔直撲羅馬城的準備,十七歲以上的青年都應召入伍,此外還由國家出錢贖買奴隸,組成了兩個軍團。可是這次漢尼拔還是沒有向羅馬進軍,因為他知道羅馬的力量還沒有從根本上被摧毀。不過他在康奈的勝利確實引起了對他非常有利的巨大反響,南義大利的大部分城市都投到他的方面,甚至中義大利有些城市也發生了轉向。公元前216年秋,坎佩尼亞的最大城市卡普亞背離羅馬,這是漢尼拔在分化義大利同盟方面的一個重大勝利。在義大利境外,在康奈戰役勝利的影響下,漢尼拔運用靈活的外交手腕,爭得了馬其頓王腓力五世的結盟。敘拉古也背離了羅馬,使羅馬幾乎失去西西里全島。當時形勢對羅馬人來說是嚴峻的,他們總結了失敗的教訓,重又回到費邊的戰略上去,謹慎行動,避免和漢尼拔髮生大的決戰,努力保衛余留地區,支持繼續忠於羅馬的城市,懲罰倒向漢尼拔的城市,破壞漢尼拔的補給,消耗他的有生力量。在當時,中部義大利仍然基本上忠於羅馬,隨時為羅馬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補充,這是羅馬得以穩住陣腳的關鍵因素。此外,羅馬的一支軍隊在西班牙阻撓了漢尼拔從那裡及時得到補給。西西里的敘拉古也在公元前213年被羅馬攻陷。而迦太基政府對漢尼拔心懷疑忌,一直沒有給他什麼真正的支援;漢尼拔瓦解義大利同盟的願望未能實現,他在人力、物力得不到及時的補充的情況下,孤軍深入的弱點越來越明顯地暴露出來,處境變得越來越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