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紀念,寧海級一等巡洋艦
早在大戰期間,英國就曾建造了裝備有7.5英寸主炮,排水量接近萬噸的「卡文迪許」級加強型巡洋艦,也就是後世常說的「霍金斯」級,高航速和重武備讓其吸引了許多國家的目光。
與此同時,中美兩國的巡洋艦也有明顯的放大,均從5000噸級上升至7000噸級,個中緣由不盡相同,但都反映了前衛戰的需求。
以國防軍的寧波級為例,雖然其還有魚雷武器,但自從丹陽級驅逐領艦出現之後,雷擊戰領艦的職責明顯朝著越來越大的驅逐領艦身上轉移,而輕巡洋艦則越來越多的發揮它的艦隊和前衛戰職能,這也是國防軍「專艦專用,體系發展」的思想的拓展。
這1思路某種程度上也要得益於中國的6權國的主要身份,使得國防海軍在1定程度上無需擔心艦船不夠的問題。
「畢竟,不夠就不夠吧,反正海軍沒了也死不了。」
因此國防軍的巡洋艦無需像美國那樣身負重壓,海軍並非中國國防的根本,本質上,中國的海軍現階段仍是6軍的附屬品,空軍也是如此,都是為了6軍戰略服務的。
而從中表現出來的對艦隊要求較低的情況也使得海軍能夠從容應對自己的需求,看起來倒是有點類似於美國2戰後期的富裕狀態,只不過國防軍的規模小了很多,屬於是「麻雀雖小,5臟俱全」了。
1924年9月,國防軍海軍半月刊《海軍半月談》刊登了《關於主力艦隊多級巡洋艦構建的主要猜想》,其中就包含了執行艦隊拒止的萬噸級1等巡洋艦,充當艦隊帶刀侍衛的准萬噸級2等巡洋艦,遂行防空反驅的小型2等巡洋艦等多個分類。
儘管這1分類還是處於猜想階段,但無疑是1個很好的發展方向,只不過在如今的技術水平和戰略需求以及條約的限制下,這1猜想並無實踐的可能。
畢竟,在條約時代,沒有1個國家的戰艦是能夠滿足自己的戰略需求的,除非1個國家既沒有廣闊的海外利益,又不存在漫長的海岸線,但這樣1個國家又如何能成為1個海權強國呢?
它的海軍最後也是不夠用的。
既然總是不夠用的,那麼國防軍自然也就迅速召開了關於關於條約型巡洋艦的討論,以確保不會被限制搞昏了頭腦,其中主要針對的也就是新出現的1等巡洋艦,即重巡洋艦,畢竟,國防軍新1級主力巡洋艦(輕巡)寧波級才剛剛下水,在20年代國防軍並沒有新增該等級巡洋艦的計劃。
1等巡洋艦這個名詞在國防軍中也是許久沒有出現了,上1次出現,裝甲巡洋艦還如鮮花著錦,烈火烹油,而當這個名詞再次出現時,裝甲巡洋艦已經基本退役了。
首先,1等巡洋艦必然是要貼著條約的上限造的,排水量至少要在9000噸以上,主炮口徑也不可能小於8英寸,畢竟7英寸級別的艦炮是取百家之短,既沒有6英寸的射速,也沒有8英寸的火力。
其次,從其設定上來看,這個東西與裝巡似乎有點關係,但實際上完全不是這樣的,正如英國最初的稱呼「加強型巡洋艦」,各國的重巡洋艦毫無疑問都是以小型偵察巡洋艦,也就是輕巡洋艦為發展起點的。
因此,航速也成為了考量重巡洋艦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可以說是必要條件,航速不合格的重巡無論其防護和火力多好,她也是不合格的。
國防軍發展重巡的1個起點便是為航母艦隊提供護衛力量,兼具1定的前衛戰能力,故而火力也是重要組成,至於艦體防護,那只有等火力和航速合格才能夠考慮,而在排水量嚴重受限的條約型巡洋艦中,這無疑是要被犧牲的。
在這個核心思路下,國防軍於1925年12月推出了自己的1等巡洋艦設計,鑒於該艦型的獨特性,總參謀部指示,允許這型1等巡洋艦繼承國防軍海軍起點——「寧海」號防護巡洋艦之名,初代4艘,分別以「寧海」號、「平海」號防護巡洋艦與國防軍第1艘裝甲巡洋艦「鎮海」號、屢立奇功之「靖海」號防護巡洋艦命名。
從作戰需求上,國防軍的重巡洋艦的設計需要在進入戰鬥后表現出強於對手的戰術素養。
船體大小是戰鬥力的基礎,而寧海級的設計也就是奔著上限去的,設計標準排水量為10125公噸,不過實際建造中嚴格控制噸位,且採用了新型結構材料,完工後的標準排水量下降至9950公噸,滿載排水量為12880公噸。
而與之直接相關的結構方面,寧海級採取了高幹舷平甲板船型,前傾艦艏,設計上相比於郡級的適航性,即穩定性、輪機可靠性、居住環境等方面自然是不如的。
寧海級無法做到在海外運行1年半載也不需要大修,也無法做到在加拿大和新贈地到北海的惡劣海況下談笑風生的水平。
國防軍對這些能力需求有限,畢竟咱們是在太平洋,除了較為常見的颱風等氣候災害,海況再糟糕也不會糟糕到1艘正常設計的重巡洋艦無法真唱工作,所以這些方面就可以壓縮,同樣壓縮的還有海軍官兵的居住空間。
好吧,國防軍的戰艦居住環境好像在中美英3國1直都墊底來著的,畢竟在很長1段時間內,國防軍都基本不需要考慮長時間的遠洋作戰的可能。
不過這是1個壞習慣,艦體總是需要冗餘的,官兵居住空間也是冗餘的1部分,而國防軍的冗餘1般都放在了設備空間中,壓縮了官兵的居住空間。
接著是航速,國防軍的重巡需要給航母當帶刀護衛,而24型航母的航速可以達到30節,重巡自然要更在其上。
其次,以目前國防軍重巡洋艦唯1的敵人——郡級為假想敵考慮,寧海級需要跑得比郡級快,不過,值得1提的是,由於在寧海級的設計過程中,郡級的建造也還才剛剛開始,情報部門獲取的情報大部分直接來自於左念微的先知。
郡級的最高航速有32.5節,因此寧海級的航速也至少要達到這個水平,再考慮到技術問題,海軍最終也選擇將最高航速指標定在32.5節以上。
寧海級裝備了8座燃油鍋爐,集中安排在船身中部的防護區內,擁有3個細高的略向後傾的煙囪主機,與郡級頗為相似,4座蒸汽輪機安裝在艦體後方,4軸4槳驅動,可輸出8萬匹馬力,常規最大航速達32節,過載可達33節。
航速表現上勝過郡級,略遜於彭薩科拉級,穩定上則遜色於兩艦。
火力布局上,國防軍採用了新技術,為其裝備了3座3聯裝25式203mm50倍徑主炮,相比於彭薩科拉和郡級的奇特布局,寧海級在實戰中的表現明顯優於對方,而在防護方面,寧海級也勝過郡級和彭薩科拉級,尤其是在水下防護方面。
副火力上,寧海級主要執行反驅逐艦任務,尚未被視作艦隊的航空核心,因此選擇了反驅逐艦性能優秀的135mm50倍徑艦炮,1共6座,1拳1個小學生。
防空火力方面也就是標準配置了,2座4聯裝40mm高射炮和4座雙聯裝12.7mm高射機槍,能夠執行1般的中近距離防空任務。
而魚雷武器自然是沒有的,國防軍甚至都在計劃把剛建好的寧波級輕巡洋艦上面的3聯裝魚雷拆下來,只不過剛出造船廠又進造船廠實在不好看,對內閣、對國會、對總參謀部都不好解釋,再加上現階段驅逐領艦還不能完美執行雷擊作戰的領艦工作,寧波級的魚雷也就暫時保留了下來。
剩下最重要的自然是配備水上飛機,水上飛機某種程度上是終結「巡洋艦隊前衛炮戰」的存在,其典型代表就是日本和義大利,在2戰中,義大利的重巡設計裝備精良,但各種牛逼轟轟的重巡洋艦發現自己壓根就看不到英國重巡編隊和自己炮戰,因為後者正忙著在3大洋上對抗英軍更看得起的敵人,而6寸炮的輕巡集群幾乎總是會向主力艦或者航母的方向撤退,迅速脫離意軍火力。
同樣的情況也可以反作用到重巡身上,當重巡常備1到兩架水上飛機,也就已經可以完美執行艦隊的前衛和偵察任務了,更何況國防軍的重巡在許多時候還需要與航母同行。
隨著國防軍開工重巡洋艦的消息傳到英國和美國手中,兩國都坐不住了,紛紛開始打探情報,同時,1926年初,肯特號完工,更詳細的數據也隨著條約規定被各國得知,更加刺激了美國,促使了彭薩科拉級的誕生。
而對於英國來說,寧海級無疑是1個嚴峻的對手,但這也是預料之中的事情,英國從來沒打算1直保持這個優勢,只要能將優勢維持到3十年代初,也就是3到5年,郡級也就算是足夠了。
不過,家家都有1本難念的經,沒有哪個國家擁有真正能夠滿足戰略需求的戰艦的,美國海軍過的也許還沒有國防軍順心,國防軍是以有限的經費干有限的事,而美國海軍則是以有限的經費應付無窮的任務,尤其是要糊弄國會,不是1般頭疼。
當然,很快美國海軍可能也就不需要那麼擔心了,至少糊弄國會的介面馬上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