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三十七章.天下戰爭,華夷五方(3)

3.第三十七章.天下戰爭,華夷五方(3)

也有歷史學家認為,中國上古時期的黃帝族、炎帝族和蚩尤族,可能代表三種不同地區的遠古文化,和考古學找出的各地的文化系統相符,如東北區域的遼河文明(紅山文化)與西北區域的黃河文明(仰韶文化)、東部的長江文明(良渚文化)。

蚩尤在正史中出現,載於《史記·五帝本紀》中的黃帝紀,因其與黃帝爭戰失敗的經歷而聞名。《山海經》中對蚩尤也有較多記載。蚩尤,九黎族領,《國語》中提到「九黎亂德,民神雜糅,不可方物」。九黎在遠古時代就居住在長江流域,它是南方百越族群及南方族群最早的先民,歷史比炎帝黃帝更古老。九黎族中有一支叫羽人或羽民的,他們信奉鳥、獸,把它們當作祖先,因而信仰、崇拜鳥、獸圖騰,而南方良渚文化中玉器上的神秘圖案下部分似乎也象鳥、獸,也是良渚人崇拜的一種圖騰。所以良渚人或是羽人或羽民。從各種習俗上看,九黎與南方駱越後裔有密切關係。有學者認為上古之時,長江、漢水之地皆是黎境。

那時有沒有國境線,人可以自由活動,戰爭和貿易使得民族融合變得成為一種必然。從西北方來的游牧的黃帝部落,沿著黃河北岸向東擴張,向東北行而至河北大平原。而在黃河以南,與黃帝部族有著血緣關係的炎帝部族,先於黃帝部族展起來,炎帝族和蚩尤族生了戰爭,蚩尤獲勝,炎帝在向西撤退時,遇上向東推進的黃帝,《史記》中記載:「軒轅叫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後得其志」,即經過三場大戰,最終黃帝打敗了炎帝,炎黃兩個相接近的族群開始融合。黃帝和炎帝阪泉決戰的地點,一種說法認為在現河北涿鹿東南。也有說法在現北京延慶。另一種說法是在現山西運城市解州鎮。

黃帝打敗炎帝后,接著繼續向東推進向,蚩尤九黎部活躍在現山東西部、山西及河北一帶。傳說中九黎中有聯合的九個部落,每個部落,各包含九個兄弟族,共八十一個兄弟族。蚩尤為領。九黎善造銳利兵器,明了不少兵仗。

黃帝與蚩尤兩股勢力為爭奪適於牧獵和淺耕的地帶,在現河南、河北、山東交界地帶相遇,展開長期戰爭。黃帝向蚩尤進攻,並非容易得手。《太平御覽》記載:「黃帝與蚩尤九戰九不勝」。戰爭十分慘烈,擁有先進武器而又被稱為「戰神」的蚩尤,初期曾取得很大勝利,最終於涿鹿之戰中被擒殺。於此形成巧合的,良渚文化突然消失,像流星一樣劃過歷史。「涿鹿之戰」為什麼會生,《史記·五帝本紀》中稱,「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征師諸侯……遂擒殺蚩尤。」即黃帝想統一天下,蚩尤不聽黃帝的話,於是與黃帝生戰爭。這樣,整個黃河流域就被黃帝集團統一,以炎黃部族為基礎的華夏民族開始形成。在中國的古代文獻中,蚩尤沒有進入任何一種「三皇」、「五帝」序列,原因或在於蚩尤與炎帝相爭、與黃帝相戰最終戰敗,因此沒有被正統歷史編入「三皇五帝」中。

雖然中國傳統文獻中關於夏朝的記載較多,但成書較晚,迄今為止並沒有現公認的夏朝存在的直接證據,如夏朝的文字,因此歷史學家一直有人質疑夏朝存在的真實性。在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現的二里頭文化具備了屬於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條件,但一直未能出土文字記載,夏朝的存在性始終無法被證實。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夏」是十二個氏族組成的部落的名號,以姒姓夏后氏為,因此建立夏朝後就以部落名為國號。「夏」是從「有夏之居」、「大夏」地名演變為部落名,遂成為國名。

在傳說的堯舜時期,有一個強大的商族部落興起。它的始祖是契。傳說殷商的始祖契,是由他母親簡狄吞燕卵而生,因此,商王朝崇鳥祀日之風。詩經中提到,「天命玄鳥,降而生商」,意思是商朝的先祖起源於玄鳥(燕子)。

1928年至1937年,中國考古學之父李濟曾主持震驚世界的河南安陽殷墟掘,使殷商文化由傳說變為信史,由此將中國的歷史向前推移了數百年。李濟提到:「商人的殉葬習慣恐怕不是中國自己的習慣;我疑惑這是與兩河流域接觸的結果。兩河流域遠在比商朝早二千年就有殺人殉葬的形;並且所有銅器時代的文化都有殺人殉葬的事……」。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可能進行的六場戰爭4:不可能的戰爭(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可能進行的六場戰爭4:不可能的戰爭(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3.第三十七章.天下戰爭,華夷五方(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