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三十七章.天下戰爭,華夷五方(4)

4.第三十七章.天下戰爭,華夷五方(4)

在商族部落中,畜牧占很重要的地位。他們馴服牛馬拉車,以帛和牛羊在各部落間進行貿易。商人的食物,牧產品中以牛羊為最多,祭祀也用牛羊,達數百之多,可見商族牧業之盛。但商人經濟生活,並非限於牧業產品,在史前已進入農業生活。治水是展農業的需要。

西方認為中國文明起源於商文明,以嚴格的完備的文字、青銅器的出現作為文明出現的標誌,商文明更經得起考證,因為夏朝一直缺少考古上有力證據,也沒有可靠的文字。

殷商文明很多特徵表現出西亞性。例如馬拉戰車的使用,青銅器和殉葬習俗的突然出現,而考古的現和研究又很難解釋這些沒有過程積累突然出現的文明特徵,也沒有有力的證據證明中國是青銅文化的起源地之一。

英國歷史學家斯塔夫理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一書中提到,一般學者公認的看法。商人就是一小群游牧民族,興起於北方草原,他們通過間接的途徑掌握了中東區域冶鑄青銅和製造戰車的技能,然後利用這些技術帶來的軍事優勢,侵入華北,征服了當地尚處於新石器時代的農業村社。商人採用了新技術,並最終又為當地人和文化所同化,這種展形式在中國每遭到侵略之後便重演,在以後數千年中曾重演過多次。商朝文明由諸多成分組成,如大麥、小麥、羊、牛、馬、青銅和輪子等若追溯到其新石器時代的起源,無疑會現,它們最早源於中東。商朝的青銅冶鑄技術在世界上居遙遙領先。商朝崇拜祖先、祭祀祖先時用來存放和奉獻肉類、穀物和酒等祭品的禮器都是青銅製的。這些青銅製品的表面的幾何形花紋和許多真實或想象的動物圖案。這些花紋圖案與南太平洋和太平洋西北部印第安人的圖案極其類似。

在歷史上,「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記錄的是武王伐紂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經過。

夏、商、周三代,划州、建國都以山川為界,並封其大山為鎮國之山。象徵這個國家。每年國君要到山上祭奠。向其國民宣布法令、風俗。開始創立這個制度的是舜帝。他把全國劃分為十二個州,封了十二座大山,作為每州的鎮山。

鼎,是國家權力象徵,有鼎才表明有其國。夏禹劃分九州鑄了九個銅鼎,刻上九座山的名字,放在太廟裡(供祖的祠堂),表示他有九州的權力。

在華夏集團自北向南開始擴張的時候,有許多族屬集團,在史前時代已有自己的居住區域。這些族群前身就是更早期的遷來的人群。

南蠻,中國最古老的原生民族。蠻,為中國古代對南方各族的泛稱。遠古時代的「九黎」、「三苗」、「南蠻」有著密切的關係。南蠻在夏朝時稱卉服島夷、有苗、三苗、和夷、裸國;商時有荊蠻、庸、濮、蜀、髳、微、越;周朝時稱荊蠻、荊越、揚越、百越、閩、庸、百濮、巴、蜀、僬僥。南蠻的民族成分很複雜,大體可分為百越、百濮與苗蠻、巴蜀等族系。

苗蠻,也稱三苗,主要分佈於長江中游南北地區。炎黃族進入中原以後,向南擴張,與苗蠻接壤,常生戰爭。九黎部落聯盟領蚩尤戰死後,有些隨著他的領戰死,有些做了黃帝俘虜,當了奴隸,到西周時還有「黎民」的名稱,有些在北方建立黎國;九黎部落還有許多沒有被俘的人,這些人另推領,收拾殘部,退出黃河流域,當時東進有夷,北進有狄,西進有氏羌。九黎的殘敗軍隊,無法同他們交手。只有迅速脫離敵人的追擊,向著長江流域撤退。當時由黃河流域到長江流域,沿途都有蚩尤的余部。他們到了長江中游,便定居下來,這些部落中,有一個三苗族群為九黎的部落聯盟中一部,逐漸強大起來。之後「三苗」集團又與炎黃集團再次生衝突,夏禹時期,禹認為三苗對自己的統治隨時起著威脅作用,向三苗集團進動征伐,這次戰爭十分殘酷,「三苗之亡,五穀變種,鬼哭於郊。三苗族群大部被殲滅,自此一蹶不振。有一部分被俘虜充當奴隸,另一部分族群,繼續向南逃竄。遷入鄱陽、洞庭兩湖以南的江西、湖南崇山峻岭之中,被稱為「南蠻」、「荊蠻」或「荊楚」。禹伐「三苗」的殘酷戰爭以後,文獻不再有「三苗」的記載。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可能進行的六場戰爭4:不可能的戰爭(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可能進行的六場戰爭4:不可能的戰爭(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4.第三十七章.天下戰爭,華夷五方(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