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第四十章.邊界,華夏文明版圖(4)

19.第四十章.邊界,華夏文明版圖(4)

在孔子以前,中國人實質上是沒有道德準則的,因此,孔子還為中國提供了一種政治哲學。他的創新在於提出了政治基本上是個倫理問題這樣一種觀念。正如個人應服從家庭那樣,家庭該服從皇帝。然而,皇帝又應當作為一種父親般的楷模;這隻有遵循儒家倫理觀而非某種法律制度,才能做到。孔子的觀點代表了中國人思想上一個根本的新起點。因此,他是中國文明中前所未有地開始專註於道德價值的倫理傳統的創立者。

儒家學說取得巨大成功。一個原因是它在道德上為統治者和社會不平等所作的辯護。利於鞏固統治,儒家學說為中國和東亞大部分地區提供了儒家生活方式的準則,並作了合理說明。結果,在長達二千多年的時間裡,它一直充當中國文明的基礎。

與世界上其他文明有一點不同的是,中國文明,是唯一在任何時候都沒產生過祭司階級的文明,具有獨特的現世主義。雖然,皇帝也是祭士,他為了所有臣民的利益而向天獻祭,但是,他履行的宗教職責比起他的統治職責來,始終居於次要地位。因而,存在於歐亞其他文明中的教士與俗人之間、教會與國家之間的巨大分裂,在中國是不存在的。

俄羅斯著名學者康拉德曾這樣描述中國文明:「中國很少生極端的現象,中國社會在多元對立的歷史文化形態中保持著平衡。」

在中國文化中,「陰」「陽」概念涵蓋了世界中存在的一切矛盾與對立關係,這兩種元素的有機結合構築了世界的動態平衡,也給生命賦予了獨特魅力。中國人從不忽視看似微不足道的事物,因為在他們看來,小事物中常蘊含著大道理,所謂「見微知著」,「以小見大」。中國人總是力求洞察事物的本質,在瑣碎的日常生活中追尋「大道」,追求自我完善。在古代中國人眼中,智慧總是隱而不顯,沒法直接用語或行為展示出來。智者不顯山露水,就是所謂「真人不露相」。智者總是通過沉思而非語或是行為來參悟事物本質。通過數千年來的潛移默化,中國人已經形成其特有的民族個性:尊重禮儀傳統、善於等待、不急不躁、安時處順、隨遇而安。

在西方看來,中國是一個盛行「中立」觀念的國度,產生於5000多年前的陰陽太極圖是中國的第一明,中國人推祟「中庸之道」,從中國俗語中也可看出:「帆只揚五分,船便安;水只注五分,器便穩」,「水太清則無魚,人太緊則無智」等內容。其實這裡面就有中國人「中」的哲學智慧。?

??西方人有的喜歡獅子與虎,有的喜歡鷹,中國人最尊崇的是龍,龍異常神秘,可以「變化於無形之中」,你永遠摸不透它的真面目。西方人認為,「中庸之道」往壞的方面展就是無原則,例如中國人從來不輕易下結論,中國人和西方人的最明顯區別就是,西方人喜歡說「是」與「否」,而中國人喜歡用些「大概、可能、也許」這些比較含糊的詞語。

??事實上,中國在世界上的形象都是一直以「中立」,「與鄰為善」,「韜光養晦」的姿態出現,中國從來不會去走極端,「中者,不偏不倚也。」這也是中國人的「生存哲學」所在。

中國文化的宗族觀念也是可以用地理因素影響的觀點解釋。由於易於安居的環境創造了達的家庭形式,在相對穩定的環境下家族不易瓦解,進而長輩的權威性也在這種社會形態下建立,並衍生出「孝」的權威思想觀念,進一步催生出儒家「以孝治天下」的倫理政治綱領。可以說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宗族觀是環境與人之間的長期作用形成的。同時優越的環境也為靜態文化意識提供了可能的土壤,使得中國文化流動性和侵略性不強,具有和諧和大同的思想特點。由於長期處於**的大一統政體下,也形成了獨特的中國的民族和國家概念。近代國家概念是基於民族的,基於民族意識的覺醒,國家行政權力帶有神聖性。而中國歷史對國家行政權力則帶有更多功利性,如「逐鹿中原」、「打江山,坐江山等」都是將國家行政權功利化、物品化的體現。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可能進行的六場戰爭4:不可能的戰爭(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可能進行的六場戰爭4:不可能的戰爭(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9.第四十章.邊界,華夏文明版圖(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