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第四十一章.中心與邊緣,中國未來地緣格局(1)

21.第四十一章.中心與邊緣,中國未來地緣格局(1)

地理(geography)在希臘語中的本意是「對於大地的描述」,常常與宿命論相關,意味著限制人的選擇,因此含有貶義。

德國人文地理學家拉采爾曾在《人類地理學》中提到,地球人類的分佈,完全是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包括直接的生理影響;對心理的影響;對社會組織和經濟達的影響;及支配人類遷徙及其最後分佈。

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迄今為止穩定下的中國陸地國土總面積約為960萬平方公里,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第四位為美國。

歐洲面積約為1016萬平方公里,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6。8%,歐洲的主要大國是英國、法國、德國、俄羅斯,它們相繼對歐洲歷史產生過重大影響,但英、法、德三國面積僅占歐洲面積的1/10左右。

北美洲地理版圖主要構成國家是美國和加拿大,而其中美國的綜合國力占具絕對的優勢,這使得兩國之間地理板塊對稱的勢能為不對稱的國力所抵消。美國官方公布的陸地國土面積為約937萬平方公里。美國東瀕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靠加拿大,南接墨西哥。北美總面積2422。8萬平方公里,有23個國家,美國和加拿大佔北美洲的總面積的80%。

中國在亞洲地理版塊中佔據著主體地位。亞洲面積4400萬平方公里,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9。4%,主要大國是俄羅斯、中國和印度。其中,中國和印度約佔亞洲總面積的30%。當代中國領土東西跨經度60多度,相距約5000公里,最南端在曾母暗沙、最北端在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的中心線上,南北跨緯度約50度,南北相距約5500公里;最東端的烏蘇里江畔和最西端的帕米爾高原相差4時區。與美國和歐洲相比,中國大部分在溫帶,少部分在熱帶,沒有寒帶。德國哲學家黑格爾特別看好處於溫帶地區的國家,他說:歷史的真正舞台所以便是溫帶,當然是北溫帶,因為地球在那兒形成了一個大陸,正如希臘人所說,有一個廣闊的胸膛。

距今1000萬年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是中國地貌的主要成因。自南而北的印度大陸板塊在中國藏南地帶的沖擠下致使中國自西而東大致呈三個階梯分佈。第一階梯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其北部與東部邊緣分佈有崑崙山脈、祁連山脈、橫斷山脈,是地勢一、二級階梯的分界線。地勢的第二級階梯上分佈著大型的盆地和高原,平均海拔在1000-2000米之間,其東面的大興安嶺、太行山脈、巫山、雪峰山是地勢二、三級階梯的分界線。地勢的第三級階梯上分佈著廣闊的平原,間有丘陵和低山,海拔多在500米以下。三級階梯及其中的山脈分佈如自西南衝擊而隆起的層層「泥淤」,呈扇形從北南兩面向中國東海包抄鋪陳,在中國南方和北方形成山地和高原,其中間部分,在西部出現一些盆地,在東部則留下少許平原即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由於最直接和長期受到喜馬拉雅造山運動的沖擠,中國山區面積廣大,「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地和高原佔總面積84%,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約佔10%」,其海拔由西向東逐次遞減。

中國的地形與北美接近,而與歐洲形成強烈的反差。歐洲以平原為主,海拔200米的高原、丘陵和山地佔全洲面積的40%,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僅佔2%,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約佔全洲面積的60%。歐洲平均海拔340米,而北美洲則平均海拔700米。歐洲是世界平均海拔最低的一洲。這種多平原地形的特徵必然產生出完全不同於中國的地緣政治及軍事作戰理論。

中國陸上疆界2萬多公里,與14個國家相鄰。中國大陸海岸線長達約18000公里,自北向南瀕臨的近海有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從海岸基線向海上延伸12海里的海域為其領海。沿海分佈有台灣島、海南島、崇明島、舟山群島、南海諸島等7500多個大大小小的島嶼。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可能進行的六場戰爭4:不可能的戰爭(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可能進行的六場戰爭4:不可能的戰爭(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21.第四十一章.中心與邊緣,中國未來地緣格局(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