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第四十一章.中心與邊緣,中國未來地緣格局(13)

33.第四十一章.中心與邊緣,中國未來地緣格局(13)

[16]烏孫:烏孫原先也游牧於祁連山和敦煌之間,是匈奴西邊的一個小國。***烏孫西擊大月氏,迫使大月氏繼續西遷以後,即留在過去塞種分佈的地區,長期在那裡繁衍生息。

烏孫西遷以後,由於吸收了當地的塞人和月氏人,所以人口迅速增加,軍事實力不斷上升,逐漸成為西域最強大的國家。據《漢書·西域傳》統計,西漢時烏孫國共有120000戶,630000人,其中能作戰的有188800人。當時,天山南北(包括今塔里木盆地和準噶爾盆地)45個國和城,總共41570戶,325091人,其中能作戰的73504人。即烏孫的戶數比上述諸國和城的總戶數多近2倍,總人口多近1倍,能作戰的人數多1倍半。因而烏孫在西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烏孫在種族方面具有明顯的特徵,唐顏師古注《漢書》云:烏孫人「青眼、赤須」。現代人類學家研究古烏孫人遺骨后認為,烏孫在種族方面與塞種接近,其頭骨特徵為:頭顱圓形,前額微突,眼窩較深,直鼻樑,腮骨粗而微突。《漢書·西域傳》對於烏孫分佈地區的範圍,有比較明確的記載。烏孫的南面是捐毒(今新疆馬恰縣西部)、姑墨(今阿克蘇縣一帶)、溫宿(今烏什縣)、龜茲(今庫車縣)和焉耆(今焉耆縣)等國,即隔天山山脈,「南與城郭諸國相接」。東面是烏貪訾離(今呼圖壁縣南部),即馬孫的東界大致在今瑪納斯河一帶。西面是大宛(今中亞費爾干納盆地)。烏孫西北是康居,兩國大致在今塔拉斯河以東不遠處分界。烏孫的府赤谷城在今烏什縣西北方向,約在「真珠河」(今中亞納倫河上游)東南30里處。

前121年(漢元狩二年),匈奴渾邪王歸降於漢,漢先後設河西四郡,開拓了前往西域的通道。漢武帝劉徹為了進一步削弱匈奴的勢力,「斷匈奴右臂」,並與西方大夏等國開展外交和貿易,於前119年派張春再次出使西域,同烏孫進行聯繫,前110—前105年(元封)中,烏孫昆莫王以1000匹馬為聘禮,向漢皇室求婚。漢武帝封江都王之女細君為公主,嫁與烏孫昆莫獵驕靡。後來,漢朝又以楚王之孫女解憂為公主,嫁給繼位的昆莫軍須靡。通過兩次和親,烏孫與漢朝的關係日益親密。

當時,匈奴對於漢朝和烏孫都是最大的威脅,所以雙方聯合起來共同對付匈奴。前74年(漢昭帝元平元年)和前73年(漢宣帝本始元年),匈奴單于連續大軍進攻烏孫,奪其土地,俘其人民,並要烏孫將漢公主送給他,斷絕與漢朝的聯繫。解憂公主和烏孫昆彌(莫)向漢朝求援。前71年(本始三年)春正月,漢宣帝從長安騎兵15萬,五將軍分道並出,合擊匈奴。同時派校尉常惠持漢朝符節監領烏孫的軍隊。烏孫昆彌親率5萬騎兵從西面進攻匈奴。這次戰役,烏孫取得的戰果最多,俘獲單于的親戚、名王、將領和軍隊4萬人,奪得馬、牛、羊、驢、駱駝70多萬頭。同年冬,匈奴單于自己統領騎兵萬人襲擊烏孫,掠奪了不少烏孫老人、婦女和兒童。當回軍時,途遇大雪,一天之內雪深丈余,人和牲畜大多凍死,最後生還的不到十分之一。此時,趁匈奴衰敗之機,丁令人攻其北,烏桓人入其東,烏孫人擊其西。再加上天災,匈奴許多人及牲畜凍餓而死。於是匈奴人口減少十分之三,畜群減少一半。從此匈奴大為削弱,內亂頻仍,日益衰落。至前53年(漢甘露元年),匈奴呼韓邪單于終於歸附於漢朝。

前60年(漢神爵二年),匈奴西邊的日逐王歸降漢朝。漢朝命鄭吉為西域都護,監領天山南北西域三十六國,並督察烏孫。漢朝削弱匈奴,進而統一北方和西域,其中的關鍵是聯合烏孫。烏孫在統一全中國的大業中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

在漢和烏孫的聯盟中,「和親」起了鞏固和加強聯合的重要作用。解憂公主在烏孫長達半個多世紀,對烏孫和西域「城郭諸國」的政治、經濟與文化都有重要影響。公主和烏孫昆彌一起連續上書,要求漢朝兵和烏孫一起夾擊匈奴,終於大敗匈奴,並使之衰落。公主的長子元貴靡、孫星靡、重孫雌栗靡和孫伊秩靡等,世代相繼為烏孫大昆彌(王)。三子大樂為烏孫左大將。次子萬年被莎車國人請立為莎車王。小女素光是烏孫若呼翕侯的妻子。長女弟史,在龜茲王絳賓一再求婚後,結為夫婦。前65年(漢元康元年)夫妻同至長安朝賀。漢宣帝賜給龜茲王及夫人印緩。「夫人號稱公主,賜以車騎、旗鼓,歌吹數十人,綺綉雜增琦珍凡數千萬。留且一年,厚贈送之」。後來,龜茲王又多次來漢朝覲見。喜歡漢人的衣服和制度,回國后,仿漢式「治宮室,作徼道周衛,出入傳呼,撞鐘鼓,如漢家儀」。絳賓死,子丞德繼位,自稱漢外孫,直到西漢末年仍不斷來覲。漢皇室待之甚厚。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可能進行的六場戰爭4:不可能的戰爭(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可能進行的六場戰爭4:不可能的戰爭(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33.第四十一章.中心與邊緣,中國未來地緣格局(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