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第三十章.農耕與游牧,地理的另一面(3)

8.第三十章.農耕與游牧,地理的另一面(3)

在元朝,帝王即位有蒙漢兩套儀式,文書至少有蒙漢兩種。在入住北京城的一段時間裡,草原上的草皮被移植到了宮城中,但還是有一些人睡不習慣舒適的宮殿,自己搭起了帳篷。

忽必烈對中國傳統的認知和敏感性,可以從他對已被立為太子的次子的態度看出。早在1243年,即他的次子出生的前一年,忽必烈就同意給兒子起一個漢人名字。海雲法師給他起名叫「真金」,即真正的金子。忽必烈指派幕僚姚樞和竇默做這個孩子的老師。之後,忽必烈還任命了一位儒士王恂(1235-1281)當真金的老師,學習儒家思想。真金的長兄朵而只很早病故並且未婚無嗣,精通蒙語、漢語和藏語的真金之後被忽必烈按中原傳統制度儀禮冊立為太子,雖然他還沒有繼位就去世,但他的子孫一直被視為元朝皇位的正統繼承人。

忽必烈實施的政府制度贏得了漢族上層的支持,但對普通百姓來說並不重要,為淡化其統治的外族色彩,他任命宣慰使,去恢復與新征服領土內漢人的關係,醫治戰爭創傷,修建以前被忽視的公共建築,如廟宇、神祠等。為取得統治的合法性,表現得像一個中國皇帝,忽必烈需要一個建在大城市中的宮廷,而不是建在上都(現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境內)的蒙古包。最初宣布忽必烈為大汗的忽里台會議就是在上都召開的,上都是蒙古人的傳統集結地。

因此,在保持上都為元朝夏季行宮和禁獵地同時,忽必烈下令建造了另一座城市,一座真正的中國式都城,即原金朝的都中都(現北京),金中都在1215年被成吉思汗征服,這一年正是忽必烈出生的一年。1272年,忽必烈命令建造新都城,並通過運河將它與黃河相連,蒙古人稱此城為「汗八里」,意為「大汗之城」,漢地臣民稱之為「大都」,即「偉大的都城」,它後來就展為現在的北京。

那個時代大部分中國城市中,都爬滿了蜿蜒曲折的小路,與之相比,為適應蒙古的馬隊,忽必烈的都城有寬闊筆直的街道,可以讓九個一排的騎兵並肩飛馳著通過都城。它們以南北向軸線形式直通到底,與東西向的街道互相垂直。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可能進行的六場戰爭4:不可能的戰爭(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可能進行的六場戰爭4:不可能的戰爭(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8.第三十章.農耕與游牧,地理的另一面(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