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 戰和爭論3
寇準眼看趙恆面色難堪,顯然把議和的主張定了下來,而且漸漸對堅決抗戰的言論有了不滿意,他也不好再戧火,便道:「結盟議和非為不可,當初漢賜玉帛於單于也是在大敗單于之後恩加賞賜安撫,令其敬而畏之,且止一次。唯我朝這般賞賜累年不絕,前無古人,亦空耗許多國力,實不可取。臣意在於此戰必須要大破契丹人,使其獻還幽薊諸地之後再賞些玉帛給他,叫他永不敢生南覷之心、永不敢小覷我朝威儀!何況契丹蠻族,尚未開化,劫掠成性,不用武力難服其志,不戰而賜之金帛,知情者乃陛下體恤生靈,不知情者即陛下懼而求和,而無論天下人如何作解,此時議和必驕其志,日後邊關難以安寧,孰知今日用兵之功過!」
趙恆哪裡聽得進去,搖首道:「朕意已決能用天朝上國仁德成盟,契丹人必然能夠心悅誠服。」
寇準愕然片刻,他明白自己在趙恆這裡是走進了死胡同,再說下去只能適得其反,不如另想辦法,當下道:「陛下――戰也罷,和也罷,待臣去問一問契丹使臣,摸摸契丹實意,再來複命不遲。」
趙恆見鯁直的寇準竟然退讓了一步,也不知是喜是憂,要知道寇準是出了名的臭脾氣,連太宗皇帝的賬也不買,能夠令其軟下來真是不容易啊!便點頭答應,任他去與契丹使臣韓杞交涉,並宣布散了朝會。
卻說寇準在出去后和韓億兩人來見了韓杞,自然先禮後兵,先客套一番再進入正題。但這位韓杞也是口齒不凡,忠心篤志、不辱使命,在和寇準、楊億的強詞奪理分毫不落下風,幾人你來我往爭執許久也未見結果,反倒是楊億在詞理上佔了上風。
寇準心中是那個窩火啊!他還從來沒有見過這麼猖狂的使節,在韓億退下后他憋著一口氣向楊說他一定要奏請發兵決戰,但楊億堅決不同意他這麼做,並大膽地向他說出外面的謠言,而且周懷政也趕來證實了楊億的話。
時下御營內部和南城私下裡傳言:「身為人臣,可好挾迫主上唯意是策、肆意而為!」
「高高在上,目中無人,失盡了臣子禮數。」
「獨斷專權,為邀頭功全不將主上放在眼裡,不怕失了陰德!」
寇準根本就不屑一顧,他不願不睬這些小人謠言,他認為自己身正不怕影子斜,這些小人不過是誹謗、中傷別人以圖僥倖之功罷了。
王邵並沒有在第一時間退出去,因為他作為皇帝身邊的文臣除非特旨而出,不然他須要留下來備皇帝差遣。
趙恆似乎很疲乏,他靠在御座上,慢悠悠地道:「如今國家多事之秋,實在是經不起舉國之戰了!」
王邵木著臉,低聲道:「陛下――失去這次大好機會,契丹人仍舊佔據燕山之地利,而我則在河北平原上一馬平川,到時不僅優勢還在契丹、無法把禁軍戍卒降下去,結果還是消耗巨大的軍費受制於人,又要多出給契丹的歲賜,恐怕日後要竭盡天下民力了。」
實際上在王邵看來,大宋朝廷誠然是蒸蒸日上,但由於對外政策的不能把強硬和妥協有力的結合起來,再加上開國形勢的艱難、太祖皇帝事業未盡過早駕崩,都造成了邊地無險可守,神京汴梁處於四戰之地,都造成了天下財力不斷供應汴梁,邊地駐軍消費極大的錢糧,都會造成大宋帝國雖然擁有最繁華的商業社會和最開放的思想,但政府財政卻顯得非常拮据,以至於天下財力不足以應付軍費開支,導致在末期被更強悍的蠻族一擊之下,整個帝國土崩瓦解,很長時間無法應付重重的危機。
趙恆淡淡地道:「愛卿料事真是精準,但卻還是不明白天下大勢!」
王邵心中很不以為然,他對於趙恆已經形成懦弱、怯戰、得過且過的印象,此時他對趙恆所言天下大勢很不以為然,暗道一個懦弱的君主能知道什麼真正的天下大勢,不過是欲蓋彌彰的借口而已,到了很多年之後,他才在一連串的紛亂內政外事中,真正體會到了趙恆所說的天下大勢,冷靜下來重新思考這一段令人遺憾的歷史。
他感到此時自己應該把剛剛考慮的心思說出來了,有時候他也控制不住自己心底那份激情,此時他再次違背了自己閑散的意願,要做出一個做大的抉擇。
「陛下,既然陛下決心已定,那臣亦是請一項差使,還望陛下恩准。。。。。。。。」
寇準連續兩日又傳見了韓杞,想要從氣勢上壓倒對方,並授意高瓊知會李繼隆等大將調兵頻頻活動,對遵照蕭太后旨意停止對宋軍進攻的契丹軍營寨頻頻挑釁,連石保吉的部隊也從新建立和北城的自由來往通道,這是他極為得意的,並有意無意地告知了楊億。
卻不想人家韓杞不咸不淡地道:「敝國為了誠信盟約不惜放棄大好形勢,太后極力約束諸將不要主動出擊,各部謹守營寨以待南朝天子盟誓。卻不想貴國竟然三番五次挑釁我大契丹諸位將帥,實在是做的太過份了,若是太后一怒之下,粉侯區區數萬兵馬不要說打通道路了,就是自保恐怕也很難吧!」
寇準對於韓杞絕不退讓非常無奈,他在這幾天來雖然嘴上說不顧忌流言蜚語,但心中卻是有幾分不安,畢竟伴君如伴虎,這些今天縱然是流言,明天卻可能是自己的罪證,不能不憂慮三分。
在第五次會了韓杞毫無結果之後,寇準仍然不聽從楊億關乎流言的勸諫,至少嘴上還是硬撐著,高瓊卻不那麼看,儘管他是一名武將,但為人處世卻有自己的老練之處,也勸道:「陛下有意結盟,容臣下如此執意已屬格外之恩,寇相不妨隨和一些,切莫率意而為之,若相公一意孤行,恐怕給他人日後結構口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