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節 洋氣撲鼻
此時在京城裡,「洋學狀元」的試卷,同文館的洋教師們出到一半,就碰到了大難題。因為禮部負責考試的官員告訴他們,洋學狀元的考試和八股文狀元一樣,必須要考九天時間。
而洋教師們目前把個人的參考書籍都湊到一起,所能找到的試題,加上美國大使新近轉來的兩份,加起來也拼不出一份能考九天的試卷。就是新近轉來的這兩份,也是字字句句,用電報的形式拍來的,算得上一字千金了。這把曾國藩的出題經費預算,立即就用去了五分之一,讓他肉痛不已。
那麼應該怎麼辦呢?這真讓人犯難。曾大人說過了,設立「洋學狀元」,就是為了讓它能和八股文狀元相媲美,讓大清百姓把洋學看得和傳統學問同等重要。如果削減「洋學狀元」的考試時間,「九天考出來的文狀元」和「一天考出來的洋狀元」,孰輕孰重,一目了然,在大清百姓的眼裡,洋學狀元的分量將來就只有八股文狀元的九分之一。
「但是請等等,八股文狀元真的要考九天嗎?」「教頭」丁韙良問道,「九天時間裡,考生們怎麼吃飯睡覺呢?都考些什麼內容?」
真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大清朝的讀書人看起來文文弱弱,沒料到耐力卻不可低估,竟然能捱過整整九天的考試。「教頭」剛剛去貢院參觀過了,但見間間考舍,既低矮如豬舍,又簡陋如穿堂,光禿禿的地面,單放著一桌一椅。虧得個子高些的考生,九天下來,竟然沒有變成駝背。當然了,在「教頭」這些洋人們看來,大清朝的「大學問家」走路人人低頭含胸,原也就有幾分駝背,只是深淺不同而已。
「九天分三場,考試、吃飯、睡覺均在各個考生的號舍內進行。」禮部官員答道,「第一場考『四書』文三篇,五言八韻詩一;第二場考『五經』文五篇;第三場考經史、時務策五道。」
「四書」「五經」「五言八韻詩」,對洋教師們來說,未免太艱深了一點,因此又問道,「請問大人有沒有帶來試卷,讓我們參照參照,好去想想本國有沒有類似的題目?」
難得這位禮部官員辦事老到,雖然不懂得洋學,卻懂得考試,竟然果真隨身帶有一份試卷,打開一看,都是些什麼「周唐外重內輕,秦魏外輕內重各有得論」,「賈誼五餌三表之說,班固譏其疏。然秦穆嘗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說亦以戒單于,其說未嘗不效論」,「諸葛亮無申商之心而用其術,王安石用申商之實而諱其名論」。
怎麼周朝和唐朝是「外重內輕」,秦朝和魏朝就是「外輕內重」,並且各有所得?也不知道究竟是用多大的一桿秤、以及如何稱量出來的。賈誼是漢朝人,「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所以他曾經在長沙呆過,碰到的皇帝也不算昏庸,只是他自己運氣不好,班固譏諷他,那麼就是他的對手了,但是又怎麼扯到更早的秦穆呢?諸葛亮也用申商的計謀,王安石也用申商的計謀,一個沒有他的心,另一個忌諱提到他的名,用人家的計謀又忌諱提到人家的名字,王安石必然是試圖剽竊,事實很明顯,又有什麼好論?
雖然「教頭」也算是有名的「清國通」了,要弄懂這些拐彎抹腳一長串、總是同時牽涉到三四人以上的題目,卻仍然很困難。禮部官員連寫帶畫解釋了大半天,丁韙良終於弄明白了一個要點:「這些都是議論文!」
那就唾手可得了,海外和滬上的各大報紙每天都有時事在生,到時就摘最新鮮的幾段來交給大家議論議論,也就是了。
「這個,」禮部官員頗有些為難道,「當今的報紙時事,議論起來,恐怕有所妨礙吧?能不能找些幾年以前…不,最好是百年以前的舊報紙來出題?」
「百年以前的舊報紙?只怕找起來會有些困難。」報紙在洋人各國,也算是新鮮事物,要找到百年以前的古董,的確很難,並且丁韙良對此大惑不解,問道,「議論從前的事情,對現在又沒有什麼裨益;不如爭論當今的事情,對朝廷決策也能有所貢獻,這樣不是更好嗎?」
唉,這個洋人不開竅,議論當今的事情,假如議論得不妥當,觸怒了皇上或其他權勢人物,腦袋也就搬家了,還講什麼「有所貢獻」?能貢獻的也就是一顆頭顱而已。不過洋人是不會懂得這等玄妙的,只能這麼跟他解釋,「我朝幾百年的規矩,出文論題,都止於前朝,從來不出到本朝。這次雖是洋學考試,畢竟也是我大清朝的考試,所以應該依照這個規矩。」見「教頭」頗不以為然,只好退後一步,反正自己也做不了主,「或有關議論文的出題範圍,不如總教習去請曾大人來裁度。」
因此,這次會商的結果,雖然出題範圍仍待商榷,幾位洋教師也都對這將曠日持久的考試心存憚意,「洋學考試」仍舊定成了九天。
報考的考生從各個地方源源地集中到了京城。因為時間緊迫,又為了趕到京城后多留幾天溫書時間,同時為了在有限的時間內儘可能多地接觸洋人洋貨,廣東福建等地東南沿海的考生都破天荒地坐了洋船來趕考。頭回坐洋船,暈船難以避免,所以一個個在船上暈眩嘔吐,吐到頭昏眼花,奄奄一息,到了天津才又活了過來,急急忙忙棄舟登岸。也許這就是天意罷?要考「洋學」,先就要先受這份飄洋過海「洋罪」。
因為是頭回考試,不象八股文的會考,有前人傳下的厚厚一本「考經」可循,所以溫書也成了問題。大家打聽到是同文館的洋教師在出題,並且此時已經有許多赴考的考生們在那裡附學,所以也都擠到同文館來,課堂里擠得水泄不通,考生們把雙耳豎得象兔子,生怕錯過了洋教師的某句話,就錯過了中狀元的機會。曾國藩每天用來鹹菜饅頭的銀錢,自然也因此翻了幾倍。
當然,有的考生是不需要領用饅頭和鹹菜的,他們也不太熱心聽課,只是揣著銀兩,帶著僕人各處穿梭打探,現在站到了同文館的門口,緊盯著那些洋教師們進進出出。頭回能如此近距離地接近命題考官,只遺憾自己偏偏不會說這麼一句洋話,「我給你很多銀子,你能把試題泄露給我嗎?」唉,這事情又須行得機密,急切間也找不來信得過的翻譯。並且,如今洋學大考,能充當翻譯的誰不是自己的競爭對手呢?不要到時被人揭,「羊肉沒吃到,惹得一身臊」,試題買不到,反倒先進了牢房。
好在這些人忍受誘惑無須多久,考官們「閉關」的時間很快就到了。大清朝的狀元考試前,為避免試題外泄,從出題開始直到考試結束的一段時間,出題的考官們都被集中關在考院,不能外出。
幾位洋教師雖然不太情願「閉關」,好在也明白為大清朝出洋學試卷是無上的光榮,將被載入史冊,象「教頭」用一句古詩形容的那樣,「留取丹心照汗青」,只好和幾位禮部指定的考試官員,一同被關了進去。
現在的京城裡,簡直洋氣撲鼻,晚上到前門逛街,幾家大酒樓前掛著亮晃晃的氣燈,街上走著成群結隊地出來瞧新鮮的洋學考生,洋行里也擠滿了他們未來的「同年」,在逐一地打聽各件洋物件的用處和製作方法。
洋行的掌柜當然不會放過機會,頻頻招徠道,「來看啊,這是明晃晃的洋油燈,你們攻書時正用得著,好好用功,當個狀元公;打火機,點燈時只需輕輕一按就出火苗,輕鬆無比;這是八音盒,蓋子一打開就能聽到曲子,讀書累了,聽一聽最好…」
這太神奇了!考生們各自擺弄著手中的洋貨,愛不釋手。
掌柜又說了,「這位後生好眼力啊!這個八音盒,聽說連皇上也喜歡聽,想想,您和皇上聽同一支曲子,到時殿試時如果皇上正好問起這八音盒,那狀元公舍你還能有誰呢?」
旁邊的考生急忙擠了過來,爭著看這八音盒,有的問道:「掌柜,你說的是真是假?難道皇上還到過你這店鋪來選八音盒么?」
掌柜答道:「皇上嘛,也許來過,不過來了我也認不出來;恭王府的載徵貝勒就三天兩頭常來了,我聽說,八音盒就是他敬獻給皇上的。」
原來如此,立即就有手頭闊些的考生掏錢來買八音盒。一個人買不起的,就幾個人湊錢來買,以便買回後輪流把玩傾聽。整個洋行好象忽然變成了八股文考試的秘笈專賣店,一時間人來人往,熙熙攘攘。
連東交民巷昔日門庭冷落,左宗棠派人來罵街就算是街上行人較多的一次,現在也忽然熱鬧了起來。
考生們簇擁著到各家使館門前,遠觀近玩,瞧洋房,瞧洋人,瞧洋馬車;有膽大的,聽到洋人講話,就鸚鵡學舌地模仿起洋人講起洋文來。有的舌頭根本轉不過彎來,有的倒是學得惟妙惟肖,只是不知道是什麼個意思,口裡不停地念叨,一路飛奔回同文館,請懂洋文的生員翻譯解釋,卻原來是一句,「我的天,外面這麼多人!」
假如徐桐此時仍在京城,簡直都要沒辦法呼吸,好在他已經遠徙新疆,也許此時正在驛途之中,看落日黃沙。他的舊邸,也早已經易主,被新近要和大清國互派使節的西班牙買下了,準備翻修成西班牙使館。至於倭仁,他每天寓居家中,作舊詩,念皇上,同時睜著眼睛,要看這「洋學狀元」到底能鬧出個什麼名堂。